7月15日至7月16日,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走进临沂市沂南县开展“三下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一方面深入沂南县常山村开展普通话应用能力调研,帮助村民提升普通话能力,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普通话纠音课堂;另一方面走进常山村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地,通过调研提出规范讲解用语、优化演出表达等,让红嫂故事传播更富感染力。
“语”通乡音助振兴 “规”促文旅共发展
实践团队深入常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等地,精准聚焦青少年、老年、村干部及有外出务工需求的中年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交流”双措并举开展调研,向村内50余户家庭发放问卷,涵盖日常交流、学习工作等场景,并与30余名不同年龄段村民深入交流,精准掌握各群体在语言应用中的具体困难。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65%存在沟通障碍,青少年普通话达标率70%,80%务工人员迫切需要提升语言技能。
实践团队针对三类群体特点“因材施教”,以“集中授课+入户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提供精准普通话发音指导:一为老人开设简易用语课堂,手把手教说购物、就医等实用表达;二为中年务工群体定制职业用语课程,重点训练面试沟通、技能表述等内容;三是与当地顺意托管、未来星托管机构合作,为机构内中小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设计“红色故事配音闯关”趣味语言游戏,在互动中纠正发音,有效提升当地群众的语言应用能力,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用工具”。
“声”传红韵续根脉 “言”载初心聚力量
实践团队深入常山村开展调研,通过与村民座谈交流,系统梳理该村以红色文化为引擎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据村民介绍,当地通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实现了从设施简陋的“石头屋”到现代化整齐有序的“居民楼”的历史性蜕变,更构建起“红色基因+生态宜居+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立足沂蒙红嫂旅游区特色,创新开展“沉浸式”语言服务,团队成员以游客身份深度体验“跟着团长打县城”等项目,细致观察演员在情景互动中的语言表达规范度,同时结合景区讲解内容,通过短视频等传播方式,用标准普通话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提升游客体验,扩大景区影响力,实现语言服务与文旅发展的有机融合。
“话语是红色故事的‘传声筒’,标准才能让红色精神传得深远。”红嫂纪念馆内,队员的这句话道出此次红色讲解语言规范行动的初衷,团队成员秉持这一理念,面向2名专职讲解员与30名游客代表开展互动调研,收集游客“部分细节听不清”“希望讲解更生动”等诉求,系统梳理导游讲解中方言夹杂、发音不准等问题。基于调研结果,团队精心钻研红色讲解标准化指南,与讲解员进行沟通,使其讲解更加规范;同时创新推出“方言+普通话”红色故事双语演讲,自主创作表演“红嫂乳汁救伤员”微剧本,让红色故事传播更清晰、更富感染力,让沂蒙精神在游客心中深深扎根。
(审核 于东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