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扎根实践,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5月8日,由校团委主办、农业与生物学院团委承办的2025年“榜样的力量”系列宣讲活动第四期于东校区辰晖楼三楼青年之家顺利开展。
本期宣讲为社会实践专场,由传媒技术学院202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袁晓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陈彤彤、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张帅担任主讲人,各学院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加本次活动。
袁晓彤向同学们分享了她组织参与多项社区实践项目的丰富经验。她呼吁同学们将专业优势赋能常规服务,并借助实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力量的重要意义。在分享过程中,袁晓彤详细介绍了寒暑假社会实践“黄金期”的三步策略:精准动员科学组队、深耕实践动态优化、成果转化经验传承,强调要结合社区需求定制实践计划,借助新媒体扩大活动影响力。她还提倡特色项目的融合创新,提出了“专业+公益破解社会痛点”、“资源联动放大服务效能”两条特色路径,为同学们指明了社会实践的新方向。袁晓彤鼓励同学们要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习惯,初心不改、步履不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陈彤彤凭借深厚的调研功底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了调研报告的核心结构与要素及关键写作原则。她引导同学们从众多选题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并详细讲解了每个部分的写作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同学们能够构建起清晰、严谨的调研报告框架。陈彤彤强调,数据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准确的数据支撑能够增强报告的说服力,还指出报告中的每一部分都应当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陈彤彤列举了在调研报告写作中常见的误区,如过度依赖二手资料、数据分析不足、结论缺乏依据等,并提供了避免这些误区的有效方法。
张帅以“我和我的残疾人朋友”为题向同学们进行经验分享,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以“助残就业”作为总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开展非遗培训,多措并举,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为残疾人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赋权增能。他表示好的实践项目不仅能增强学生自身素质,更能够深入社会,切实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分享发现选题、制定目标、设计方案的实践过程,他希望同学们聚焦社会痛点,认识到服务对象需求是真需求,解决的社会问题是真刚需。
本次宣讲活动的顺利开展,生动诠释了聊大学子“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合作”的社会实践精神风貌,为同学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经验的优质平台,激励着同学们以榜样为标杆,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审核 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