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美术学院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之路,明确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注重引进、强化交流、重在实用”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以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思路强化专业教学,在学术交流、课程改革、教师互派、海外实习、交换留学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创新合作与交流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方位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与世界顶级艺术院校的合作之路。2017年底,美术学院与世界顶级设计院校德国包豪斯大学合作制定了两个阶段的“文化的冲击”艺术交流项目。2018年3月,第一阶段项目历时一个月顺利完成。该项目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包括包豪斯教学课程解读、教育思维模式介入、创作理念生成和作品实施及展示四大部分,教学手段采取课堂理论讲授、学术讲座、现场创作示范、作品指导等方式。教学过程中学院师生与外教共同探讨、实践了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冲击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好地融合、转化,继而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不失国际范的优秀作品等系列选题,并通过作品展示的形式在聊城大学“空中美术馆”进行了“A-O”作品汇报展览。这是美术学院同国际一流艺术院校进行深层次学术交流和教学互动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也为后继项目的开展和进一步校际合作交流迈奠定了基础。
聘请优秀外籍师资强化教学。近年来,美术学院坚持按需聘请、重在实用的原则,相继聘请了孟加拉国籍教授穆拉德博士任设计系长期外教,美国北乔治大学朱莉、约翰·拉莫斯、罗伯特三位教授为美术系短期外教,韩国韩南大学金俊秀、韩世大学李炳周两位教授为设计系短期外教。诸位教授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融洽,专业素养较高,教学过程中广泛实施了小班授课、分组讨论、过程学习等针对性教育方式和“学教做一体化”的“三化标准”培养办法,创建了特色工作课堂,优化了Co-op联合培养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专业水平,开拓了学生国际视野。其中,穆拉德先生是天安门广场辅助导向系统总设计师,G20中国方案设计师,其主导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方案设计”受到中央电视台“G20”栏目组关注,并在G20峰会期间专题报道。他在授课过程中以就业与服务社会为导向,动态调整课程案例和教学手段,以“头脑风暴法”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设计的精髓,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服务能力,为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应对复杂的而设计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进师生赴海外培养,促进交流学习。“十三五”以来,美术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学术骨干教师和本硕学生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2016年以来,与台湾艺术大学为促进两校学术合作及加强文化联系初步签订了互换学术数据、出版物及信息,进行教师、研究人员及学生交流和共同进行学术研究与创作展演活动等合作项目,并得到有序开展;三十余人次前往韩国韩南大学、极东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学校交流学习,两人前往韩国东西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学院师生积极借鉴、吸收国外艺术教育中先进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并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了学院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新人才和提高学院办学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学院今后将继续坚持内涵提升,特色发展,深化国际化办学理念,争取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努力开创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