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全国谢榛研究暨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临清隆重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兆俊,临清市委书记何宪卓,文学院院长苗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小鸥,山东大学教授刘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晶出席大会。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济宁学院、河南商丘学院等高校,临清史志办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师生参与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我校文学院和临清中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何宪卓代表临清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临清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运河文化进行了介绍。何宪卓谈道,明清时期临清诗人众多,其中明代布衣诗人谢榛(1499-1579)最为知名。谢榛是崛起于明代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的文学社团“后七子”之元老、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何宪卓表示,此次全国谢榛研究暨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临清召开,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运河名城品牌、进一步发掘临清丰富的人文资源、促进运河文化和谢榛研究事业的发展、推进文化强市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兆俊说,举办全国谢榛研究暨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是聊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聊城大学的一件盛事。李兆俊介绍了聊城大学及聊城大学文学院的办学情况,并特别指出,我校已逝的李庆立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谢榛研究专家,其在中国古代文论、历代诗话和明清文学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具有重大影响;同时,李兆俊还推介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开幕式后,樊荣、洪树华、田晓东、李如冰、周嘉等专家相继进行了主题发言。商丘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樊荣深入阐发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倡导的“气格”说,认为应从“神气”和“声调”两个方面来把握这一诗学观的精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洪树华主要阐述了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象喻批评”方法及其诗学意义;天津文史学者田晓东从“示儿诗”的角度对谢榛诗歌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如冰对清代题咏谢榛的诗歌进行了梳理和考辨,说明了谢榛在清代诗坛的影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嘉博士围绕大运河地名文化主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以大运河为依托形成的地名,已然积淀成颇具典型性的运河地名文化,应加强对运河遗产、地名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力度。
下午,会议安排了谢榛研究组和运河文化组两个分会场,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分组讨论。谢榛研究分会场就谢榛在安阳的活动、谢榛山人身份所显示的独特性以及武俊岭所写长篇小说《布衣诗人谢榛》等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反响热烈,一致认为谢榛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并建议组建谢榛研究会;运河文化研究分会场则围绕运河文化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对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认为运河与文学的研究应该立足文学本位立场,并采用文史结合、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加强文学视角研究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随后,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郝学华主持闭幕式,临清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井扬致闭幕辞。井扬表示,此次讨论会的成功举办向省内外推介了临清运河文化,这为推进谢榛研究及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主题明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辩难析疑,相互启迪,增进了友谊,取得了共识,对我校的学术研究及临清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审核 郝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