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我校《黄河学导论》教材编写组团队成员齐聚一堂、建言献策,为教材编写工作擘画蓝图,把该教材编写工作带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黄河学导论》是在学校面向季羡林学院开设黄河学相关讲座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外黄河研究资源,立足黄河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而筹备的校级通识课程,将打造成为高水平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展现我校黄河学研究前沿和特色。
会上,教务处处长马中东谈到,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专业系统的黄河学教材既是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我校学科体系、传承黄河文化的关键抓手。他围绕 “历史文脉、民族根脉、生态水脉、发展主脉”的“四脉” 理念,从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规划、各章节内容等方面,深入解读了《黄河学导论》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工作框架。
黄河学研究院教师康建军代表教材编写组全面梳理了国内黄河学主题课程建设现状,总结了我校在黄河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编写组团队成员围绕教材编写大纲的科学性、内容框架的完整性、章节设置的逻辑性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修改意见,并根据自身研究专长,明确了各自的编写任务分工,为保障教材内容的全面性与专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审核 马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