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会场
何鲁丽致辞
8月23日,作为我校庆祝建校40周年学术文化月活动的重要内容, “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了大会,共同探讨傅斯年的学术成果,挖掘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何鲁丽出席会议并致辞。
民革中央秘书长李惠东,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孙继业,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莫振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聊城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峰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菁,我校领导李喆、王强、胡海泉及师生代表等近200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春林主持。
何鲁丽在致辞中结合研讨会的主题,从4个方面总结了对傅斯年的认识。一、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傅斯年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健将。傅斯年以《新潮》为阵地,激烈批判了封建信条对人的束缚,是走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的一名干将。二、新文化运动促使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傅斯年是其践行者。1919年傅斯年留学欧洲,先后修习了心理学、地质学、语言学等现代科学知识,1927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山大学,为中山大学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三,新文化运动改变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傅斯年亦然。经过新文化运动培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科学教育领域,成为科学教国救国、强国的骨干力量,傅斯年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运动,傅斯年奉献了毕生精力。傅斯年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逐渐把中国学术引向了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洪流中,一生都在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世界文化、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而努力。
郭建磊在致辞中对“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聊城大学在傅斯年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成果丰硕,影响远播,多次举办学术会议,多批次赴台交流研讨,我们为聊城大学在傅斯年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持续性努力感到鼓舞和钦佩。今天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对于展示最新成果,把握学术动态,促进傅斯年研究的深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很有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发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在傅先生等新文化先驱开辟的领域执着探索、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李喆在致辞中指出,傅先生的政治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学术思想、史学思想等,时至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民族国家意识、人格、风骨等也是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标本。多年来,聊城大学经常用傅先生所提倡的“自由的思想、规律的行动、求学的志愿、求真的信心、师生相爱的诚意、爱校爱国爱人的心愿”等思想教育引导学校师生,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创建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傅斯年相关研究,于1988年成立了傅斯年研究所,并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联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研究所成立了由14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傅氏家族、傅斯年与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傅斯年与近现代知识分子3个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举办了4次高水平学术会议,出版了多部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希望能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文化强国战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
林峰海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聊城市以聊城大学为中心,对傅斯年先生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了大量的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必将进一步兴旺傅斯年研究专题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加强海峡两岸和傅斯年的学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台湾大学原校长、校友基金会董事长孙震先生,台湾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先生分别发来贺信贺辞,祝贺“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耿云志研究员,左玉河研究员,宋广波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孟祥才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张太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周文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沂纹副主编、研究员,聊城大学赵树好教授等8位学者分别发言,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傅斯年的影响、傅斯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反思、傅斯年与范文澜、丁文江等人的学缘关系、傅斯年的社会改造思想等专题,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大会虽时间短,但内容前瞻,研究内容涉及到了许多新的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了对傅斯年及相关专题的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还到我校运河学研究院、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傅斯年研究所、聊城傅斯年陈列馆等地作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