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大学获评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校”荣誉称号,展示了该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引导广大师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较好成果。
聊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高度做好统筹规划,深度抓好教育教学,广度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生根开花、生生不息。
工作机制健全,文化空间不断拓展,保障坚实
学校成立了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学院、研究院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组,相关工作列入《聊城大学文化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每年度计划要点,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学校不断加强校内传统文化教育场馆、基地、驿站等文化空间建设,拓展教育资源。建有博物馆、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民俗艺术馆、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楹联教育基地、传统文化驿站等场馆和研学基地;在校外建有鱼山镇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古楼讲堂及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十余处。
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双向驱动,校内外特色活动相得益彰,成效显著
学校构建了“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选修”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开好《大学语文》通识必修课程的同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经典导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40门。《中国古代史》等15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古往今来话运河》等3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每学年,1万余名学生选修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裨益身心。
相关二级单位长期实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国学、龙舟、运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项目的传承创新,对内润泽培养学生,对外积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仅美术与设计学院方面,便四次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承办了“木版年画”“葫芦雕刻”“剪纸艺术”“泥塑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2020年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获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校院团委持续举办“国学达人”挑战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经典诵读会、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培训班、书画曲艺大赛、汉服秀、成人礼等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活动,滋养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2021年12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国学院副院长宁登国教授在校外设立了“古楼大讲堂”,面向市民、中小学生举办公益传统文化讲座已超200余场,到企事业单位作国学类讲座达100余场,受到公众好评。继续教育学院刘哲老师组织成立了中国尺八讲演堂,已到全国各地举办尺八公益学习讲演活动100余场,受众人数近4万人,项目荣获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志愿服务队长期致力开展传统文化传播活动,连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书面表扬,事迹被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平台集聚优势突出,文化品牌蜚声,特色鲜明
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平台建设,组建优势团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校现有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特色文献与传统文化“双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简帛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非物质遗产保护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民间美术资源保护与研发,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楹联教育基地等9个省级高水平文化平台及一批市级、校级文化研究实践平台,平台集聚优势十分显明。
近年来,学校获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20世纪〈论语〉诠释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9项,京杭运河流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团队等2个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先秦儒家音乐思想在音乐心理康复中的应用”等35个项目确立为学校教学科研基金项目。
学校运河学研究院打造了“一书一刊一馆一平台”,龙舟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重大龙舟赛事,先后获得国家级、国际级荣誉奖励563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路透社等国内外80余家媒体上百次报道,享誉国内外。“文化聚焦 小题大做—小高村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等三项目分获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二、第三、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下一步,学校将切实加强示范校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制,强化政策保障,不断凝炼“双创”工作新的经验与品牌,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做出贡献。
(审核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