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探寻剪纸非遗文化的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聊城大学“纸韵青芒”实践团队于7月6日至8日赴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展“溯源剪纸非遗,续写文化新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乡村记忆 触摸剪纸文化根脉
活动首日,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在“乡土风情”主题展区,团队系统考察了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剪纸艺术群像。一幅题为《丰收祥瑞》的剪纸作品引发关注:其以多层套色技法呈现金黄麦浪,通过0.3毫米精度的镂空雕刻,生动还原农民挥镰收割的动态场景,连田间飞舞的凤尾蝶翅膀纹理都清晰可见。在“民俗传承”专题展区,团队重点解析剪纸符号的象征体系。春节专用的“五蝠捧寿”窗花采用对称构图,寓意“五福临门”;婚庆场景的“鸾凤和鸣”喜花运用阴阳镂刻技法,象征阴阳调和的婚俗理念。通过对比分析12类民俗剪纸的纹样特征,团队初步构建起“场景-符号-寓意”的三维模型,为非遗传承研究提供实证案例。
走进运河文脉 探寻剪纸融合创新
次日,团队探访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聚焦剪纸与运河文化的交融脉络。“运河文脉”展区内,《运河盛景图》剪纸长卷气势恢宏:繁华街市、往来商船、市井百态在线条流转间栩栩如生。据讲解员介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文化纽带,推动了沿线剪纸技艺的传播与风格融合。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在碰撞中既保留特色,又形成共性表达,使剪纸成为铭刻运河文明的独特载体。团队通过采集样本数据,对运河沿线23个城市的剪纸纹样进行数据比对,发现存在显著的“文化传播梯度”:以济宁为界,北段剪纸以农耕主题为主,南段则更多融入商贸元素。
创新传播方式 助力非遗焕发新生
实践过程中,团队通过实地观摩、深度访谈及亲身体验,系统梳理剪纸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为拓展非遗传播广度,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全程记录,制作短视频与图文推送,在社交平台发起话题传播;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为剪纸量身定制文创产品方案,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从乡村阡陌到运河两岸,从剪刀刻刀到数字代码,聊城大学“纸韵青芒”实践团队以学术深度与科技温度,深入解码剪纸艺术的文化基因,并探索其创新表达的多元路径。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系统梳理了剪纸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地域特征,更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剪纸非遗文化的认知,切实推动剪纸文化在科技赋能与青春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未来,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剪纸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
(审核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