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深入了解关于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涵,3月18日下午,季羡林学院举办第七十三期羡林讲堂,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聊城大学黄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兆林受邀作“重读黄河”主题报告。季羡林学院院长张丙元主持报告会,学院2019级、2020级及2021级全体学生聆听报告。
张兆林紧扣主题,分别从“认识黄河”“重视黄河”“治理黄河”“作为黄河”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认识黄河”的内容主要围绕粮食安全、美丽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展开。在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他谈到,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手工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黄河流域仍然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讲述“重视黄河”内容时,他列举了国家历代领导人对黄河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来到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围绕“治理黄河”内容,张兆林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讲到黄河文化传承内容时,他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关于“作为黄河”,张兆林认为,黄河沿岸濒危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并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对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进行考察的经历。他们相继奔赴淄博、东营、德州、潍坊等地,包括淄川琉璃、滨州剪纸、博兴布老虎、博兴草编、高密泥老虎等非遗项目,访谈非遗传承人。在与传承人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进一步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认识到非遗传承工作仍需进一步下功夫,需要我们学习传承人身上秉承匠心的品质。他用匠人师傅劳作时使用的板凳作为比喻,用甘坐板凳的精神告诉同学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躁,应容忍一切困难,不忘初心,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左,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耐心地经历,勇敢地去面对各种复杂性挑战。
张丙元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珍惜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让这份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践行黄河精神,不断追求卓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核 张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