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传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将课堂搬到考古现场和博物馆

  6月11日是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聊城付大门墓地考古队和东昌府区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守护民族精神文脉,展示中华文明成就,坚定文化自信源泉”的公众考古活动,将课堂搬到考古工地和博物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考古发掘、触摸历史文物,开展现场教学。

  本次现场教学的第一站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聊城付大门考古工地。150余名同学现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聊城付大门墓地考古队执行领队刘文涛、副执行领队刘禄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古发掘现场,详细讲解唐墓和地层学的基础知识。参观和体验探铲勘探环节,考古队员现场讲解探铲勘探的原理,并示范了勘探打孔和辨认土样等环节。

  本次现场教学的第二站是位于聊城古城区府衙街16号的东昌府区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该馆的基本陈列“东昌古城印记”专题文物展,以及博物馆为本次现场教学活动而加班加点完成的“‘铲’释鲁西文明——聊城考古五十周年”特展等展览。其中,“东昌古城印记”专题文物展所展文物均为聊城古城区改造时抢救性发掘的各类文物,是了解聊城古城历史最直观的标本。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考古工地的实地考察、学习,使得教材上所见和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地层学、墓葬形制等抽象理论知识,变得非常直观、立体,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加容易,同时也了解到真实的田野考古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浪漫,一批批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来自于考古人的艰辛付出;博物馆的参观则让大家“发现”了聊城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及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对聊城历史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赵少峰教授介绍,这种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体验相融合的现场教学方式,是学院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教学方式的尝试。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机会,增强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信心,提高专业归属感。

(审核 官士刚 巨国运)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