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传真

为“逐星”的星星们点赞,为自己点赞——暑期带队去新疆喀什英吉沙支教总结

  2022年7月5日至7月27日,文学院的“逐星支教队”参与了由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胡明洋老师和我是带队教师。我们这支队伍共有10人。我们去时从聊城到英吉沙,一路汽车、火车、汽车,历经七十几个小时,行程四千多公里。回来时,从英吉沙到聊城,一路汽车、火车、汽车,历经七十几个小时,行程四千多公里。二十几天中,我们行八千公里路,赏流云与弯月;站三尺讲台上,援助文化知识。现在,回顾总结这次让爱飞越万水千山的活动,我用千言万语,方可道尽感想万千!

  一、为“逐星”的星星们点赞,为奉献爱心的同学骄傲

  “逐星支教队”的八名学生中,一人是大二学生,其他七人都才刚刚读完大一。他们年龄最小者不足十八岁,最大者也不过二十岁。带队老师中的胡明洋也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是一群追逐星星的年轻人。他们追逐生存意义,追逐梦想,追逐光明,他们从远方去与英吉沙的孩子相伴,在照亮英吉沙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被照亮。所以,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星星!作为指导教师,我为志愿服务的他们点赞,为他们骄傲!

  (一)志愿服务,担当使命

  就支教动机而言,“逐星支教队”队员们既有奉献爱心、贡献社会的利他动机,也有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的利己动机。他们在行动之初就知道支教任务的艰巨,但他们也知道支教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在英吉沙县第一小学的第一堂课上,“逐星支教队”队员们向小学生承诺:在支教过程中,将秉持进取、担当、包容的泰山精神,突出“交流、交往、交融”的理念,帮助同学们学有所获,日进有功。这说明,队员们牢记着志愿精神,准确把握团省委“鲁喀专项”的“智力援疆、文化润疆”“加强鲁喀两地青少年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主旨,使命意识极强。从支教行动和结果看,“逐星支教队”完成了神圣的使命,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奉献了浓浓的爱心。而支教过程中的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由此对队员们刮目相看。那是在英吉沙第一个周日的晚上,“逐星支教队”队员围谈。我让每个同学谈一下一周支教的感受。张宇凡说,他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喀什,来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目标,帮助他们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快快成长,走出去,更好地看这个精彩的世界。魏琳、隋雨含、封学乐等同学都表示,大三实习时要报名来喀什;如果保研了,还要参加研支团;毕业后,如果可能,就应聘到新疆来从事教育工作。这件事让我惊喜地发现,队员们来到支教现场后,实地了解到英吉沙的教育现状后,由衷感觉和体会到支教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更明确了,他们的使命感被现状大大强化了。在接下来的支教工作中,队员们支教态度更为积极,教学更为认真勤奋,组织安排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人人体会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快乐,个个感受到奉献爱心传递温暖的幸福。

  (二)知识全面,多才多艺 

  在为期两个周的教学过程中,“逐星支教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美术、科普、体育等多样化、特色鲜明的课程,并辅导小学生写暑期作业,穿插进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问题解答。“逐星支教队”的学生队员所学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但他们大都知识面较广,临场发挥灵活机智,既能文亦能武,多才亦多艺。封学乐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讲“花中四君子”之梅与竹。她以梅、竹为主线,从理论入手,讲梅竹象征意义,穿插教诗歌《竹石》;由竹子不屈不挠的象征意蕴,例举抗日斗士,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人格培塑;因抗日斗士,引发小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兴趣,便简介抗战知识;与小学生分享梅兰竹菊故事,鼓励小学生们登台竞讲故事;加讲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清明节习俗;最后一堂课教小学生折叠星星。封学乐的课,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课,也是文学课、历史课、手工课,没有较丰富的知识和随机应变能力,是难以应付自如的。其他同学也是如此。国语课主讲人张志琪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绕口令、诗朗诵、模拟主持等方式,向小学生输出国语常识、文学知识,推广普通话。另外,她给英吉沙的维吾尔族小学生介绍了自己家乡宁波的人文地理,突出“交流、交往、交融”的支教理念。隋雨含不仅口才好、擅长论辩,而且能教美术、教书法,是个多才多艺的文科生。她教书法时,亲自示范,带领学生写“中国”等字,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张宇凡、李硕本来负责科普课,但他们在完成科普内容教学的前提下,兼教数学,成为小学生们欢迎的数学老师。魏琳有音乐才华,音色好,音域广,音准,负责教音乐。她精心细选了《仰望星空》《我和我的祖国》《父亲》《奔跑》等歌曲,在课堂上,范唱,教唱,重点歌词伴着手势舞反复练唱,方法灵活。亲切温暖情感丰富的歌词,寄托了队员们对孩子们进步成长的美好希望,也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梦想的种子;活泼美妙的音符,在孩子们纯真的歌声中持续跃动,稚嫩甜美的嗓音饱含着无尽的真诚与对未来的无限向往。陈瑞瑞不仅是队里的摄影师,还是三个班的体育老师。他拍出的照片和视频,不仅清晰有美感,而且有思想,有故事感,有意境感。作为教学的参与者,陈瑞瑞的每一堂阳光体育课都上得活力四射,魅力无限,既能锤炼小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健全人格,磨砺他们的奋斗精神,也能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加他们思维的机敏性。 

  (三)大局为重,服从安排

  “逐星支教队”所在的第一小学共有三个教学班。八名支教队员的教学任务不重,压力也不大。聊大的另一支兄弟支教队所在的第四小学的教学班级较多,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总带队老师和兄弟支教队带队老师并未要求我们分出力量支援他们,但胡老师与我商量,决定从第三天起,分出两个队员去支援兄弟支教队。在安排谁去援教时,我俩有些为难,因为我们的队员与第四小学的支教队员并不熟悉。反复斟酌后,我们征求李泽瑾、李硕的意见。二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体现出以大局为重、服从安排的思想觉悟和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在新的支教阵地,作为外援的李泽瑾、李硕成为第四小学的语文主讲教师。因为要按语文教材顺序讲六年级新课,李泽瑾、李硕认真备课。与我同宿舍的李泽瑾几乎每晚都去隔壁空宿舍里,安安静静地一个人查材料,做课件,认真准备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或者写总结和宣传材料。她回宿舍时,大家基本都睡了。从传回的图片可知,李泽瑾、李硕的教学内容科学、丰富、符合小学生实际。他们很讲究课堂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二人的教学受到援助支教队的高度肯定和第四小学学生的热烈欢迎。

  (四)行动自觉,严于律己

  在整个支教期间,从教师到同学,“逐星支教队”无人消极萎靡、无人懈怠偷懒。相反,大家天天精神饱满地按时到校、离校,满腔热忱地按计划上好每一门课,激情四射地与小学生们进行多项交流。有几次,我默默站在学校中央的孔子雕像前,感谢至圣先师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很多次,我在走廊里听着教室里的授课声而无限感慨:为祖国未来育英才,“逐星支教队”的学生队员们是多么自觉,多么自律!我为这些“逐星”的星星们点赞!

  (五)年轻有为,阳光明媚

  在“逐星支教队”里,有一颗独特的星星,那就是胡明洋老师。专业本是体育的胡老师只比支教同学大了几岁,是同学们的“洋哥”,是支教队里年轻有为的“外交部部长”、“后勤部部长”、体育教练。在支教期间,“洋哥”多次与英吉沙教育局负责人、第一小学负责人、实验中学领导人等,就工作场所与时间、文学院实习基地挂牌等问题,联系、沟通、接洽,充分保证了支教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落实了文学院在英吉沙寻找合适的实习学校的计划。“洋哥”视同学们为弟弟妹妹,与他们同进同止,照顾并尽量改善他们的生活,购物加餐,细致入微,大度周到;业余时间陪伴他的“弟弟妹妹”们放松身心,唱歌打牌运动散步,随和亲切,热情洋溢。另外,“洋哥”以师带生,给陈瑞瑞以体育专业的科学指导,让陈瑞瑞的武术教学惊艳了第一小学的同学;“洋哥”与张志琪讨论与修改通讯稿,及时准确地报道“逐星支教队”的教学活动。总之,在英吉沙,“洋哥”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笑容灿烂、健壮如一棵树的“洋哥”就是一道明媚的阳光!

  二、为奉献爱心的自己点赞,为体验人生的自我自豪

  人生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我在2022年的暑假,机缘巧合地参与到“鲁喀专项”支教活动中,与新疆喀什的英吉沙不期而遇。在英吉沙,我承担专业指导教师的责任,与支教同学并肩支教,共献爱心,顺利完成了任务!

  (一)宏观把控,亲力亲为

  在整个支教过程中,作为指导教师,从上学期末的准备,到在英吉沙第一小学的具体支教,从课程的设置,到每门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我都充分尊重支教队员的构思和设想。在此前提下,我会做宏观的整体把握和微观的局部调控。秉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念,我们为英吉沙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开设了多门课程,切实落实团省委的指示。不管具体讲解什么课程什么内容,我都要求学生注重课堂思政,授课内容既要让小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养,又能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逐星支教队”所支教的学校,自始至终无人与我们联系和沟通,所以,胡明洋老师和我在无人接洽、无人监管、无人要求的状态中,必须全面而及时地应对一切。在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方法等方面,我都尊重队员的设计,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指导队员加以调整。比如,小学生们写暑期作业时,因为量不大,写得挺快,基本不需要辅导。我建议大家及时发现小学生写作业时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及时设计讲题,给学生以方法性指导。李硕发现小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比较教条,即以“鸡兔同笼”为例,生动形象地讲解解题方法,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再如,张宇凡讲科普和讲数学内容时,发现学生对他讲的数学更感兴趣,我便及时提醒他,尽量多给学生讲数学知识。张宇凡及时应变,认真备、讲数学课。他的每一节数学课都充满魅力,成为小学生向往的殿堂!

  当了35年教师的我,由衷地热爱讲台。因为我们所教的主要是四五年级的学生,而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上册里安排了鲁迅的作品,所以,在支教队员疲累时,我亲力亲为,替他们上了五节课,讲授话题是“文学人物:鲁迅”,内容包括鲁迅生平、兴趣和鲁迅诗歌《自题小像》《答客诮》,为小学生进入六年级学习鲁迅作品做准备、打基础、激兴趣。在最后那天上课时,有一个班的课程衔接不太紧密,我及时跟进,给五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课,把四年级所学的古诗词复习了一遍。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当了34年的大学老师(2018年,去南太岛国萨摩亚当了1年的对外汉语老师),当过1年的中学老师,寅虎年季夏,在新疆喀什英吉沙,当了6节课的小学老师,体验到教小学生的滋味,感觉教小学生真的不容易!另外,对文字语言敏感、追求完美的我几次检查负责宣传的队员组写的宣传稿,亲自操刀,做结构、语意、句法、字词等方面的调整和修改,并指出修改的理由和方法。队员们去喀什参观博物馆、在英吉沙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活动、在第一小学组织课外活动或上课时,我都热衷于及时给他们拍照,这既可留作纪念,也记录了支教活动。在最后一次体育课上,我发现有七八个小学生喜欢打乒乓球,就陪他们打球。他们跟我比赛,形式是车轮战——他们每人跟我打一局,我只能发“阿弥陀佛”球。结果是服我的同学佩服我,不服的同学也心服了。服的不服的同学都以为我是乒乓球老师。我“得意洋洋”,心想:孩子们,我打不服你们,岂不白比你们多吃了几十年的饭?

  (二)共处快乐,独处丰富

  我喜欢体验人生,但是未曾想到有一天会与一群90后、00后的年轻人同行同吃同工作。这次聊大前往英吉沙支教的39人中,除了我一个人是60后,其他4个指导教师都是90后,支教同学都是00后。我比其他队员大三十多岁。我是英吉沙支教人群中的老人,是“另类”和“个别”,我收获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地的英吉沙式的生命体验。

  1. 共处,共处的充盈

  很多时候,年龄的巨大差异和年长教师的身份会让学生敬而远之,加上爱好、兴趣、习惯等诸多差异,共处时往往只是被尊重。假如我不能跟年轻人很好地共处,那么,彼此之间会拘谨、生硬、隔膜,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我们有共同的使命、责任,我想要的是能在共进同止的过程中,享受到和谐同存、融洽共处的快乐。在英吉沙期间,我抱着欣赏年轻人的眼光和学习年轻人的态度,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们真诚相依,平等相交,快乐相处。比如,本可以住单间宿舍的我,愉快地接受了“逐星支教队”五位女同学的邀请,与她们同住一间学生宿舍,在其中少说多做,心大事小,在拥挤中享受热闹,在简单中感受淳朴,在互学中增长学识,在交流中收获愉悦。在餐厅里,我与队员十人一桌,挤挤挨挨却也亲亲热热地,喝同一种热汤吃同样的饭菜,议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筹划合作才能完成的事项。偶有闲暇,我们一起打排球、散步、打牌、八卦。我不失时机地抓拍年轻人坐走跑跳的律动瞬间,兴致勃勃地用文字记录他们工作生活中的趣事,饶有兴趣地向他们请教热点新词的含义用法,满脸笑意地看精力充沛的他们打打闹闹。我与他们穿同样的服装,候车时一起在太阳底下吃英吉沙的“冰糕皇后”,坐在班车上谈论共同的见闻,产生相同的感受,获得相同的启迪。在共处的某些时刻,我常常有“爷青回”的感觉,体验到与众乐之乐之充盈。真的要谢谢“逐星支教队”的年轻人!是他们让习惯了独处的我有一段与众共处的美好快乐的时光!

  2. 独处,独处的丰富

  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我确信我没有这类痛苦,我有自处能力,会欣赏,懂珍惜。在英吉沙的十七天里,我在充分享受共处的快乐时,喜欢为自己保留一些积极独处的时间,甚至刻意去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在寻常日子中寻找诗意,给琐碎生活赋予意义,咀嚼孤独时丰富的情绪体验。比如,当年轻人打网游嗨翻天、看小视频喜洋洋时,我抱着你们玩好、我去修行心灵的想法,身体在群中,心灵独自散步,或者,放空心思,去室外遇见意外,从而在孤独里,自我发掘,自我反省,品味一个人的英吉沙世界的丰富意蕴。遵守纪律、不单独出校门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遇上了南疆一年中植物旺长的季节,遇上了寻常年头在这个季节基本不出现的沙尘天气,遇上了英吉沙少有的下雨天,遇上了雨后的蓝天白云,遇上了火烧云,远眺到了郎朗天空下白雪皑皑的昆仑山。我很庆幸能遇见这一切,抓住一切时机观察、欣赏、冥想。早晨,我在校园里转悠,偌大的校园几乎只有我一个人。在一片寂静中,不说话,心里透彻。我考察英吉沙实验中学的植物和土壤,唏嘘土地的高度盐渍化,赞叹盐碱地里生长着的向日葵和沙枣树等植物的旺盛,为一株在风中摇曳的花儿落泪,为几只在苜蓿中翻飞的蝴蝶心动。或者,往西眺望,寻觅昆仑仙踪,想象慕士塔格峰倒挂冰川的美态。或者,仰望长空,寻找英吉沙的蓝天白云。傍晚,我坐在石凳上等着星星出现。在去校门口坐车或做核酸的路上,同学们结伴而行,说说笑笑,我则东张西望,走走停停。我为一只野兔的蹦蹦跳跳而欢呼雀跃,为几株野花的摇摇摆摆而心旌旗摇。我把所遇所感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比如7月10日这天,在做核酸回来的路上,我采了一把野花,回宿舍插到矿泉水瓶里,拥挤的宿舍顿时明艳起来。此时,我的情绪不是嗨,而是回环缠绵。我把花儿摆上窗台,我把情绪以《英吉沙的野花》诗抒发:“做核酸的步行路/采一把野花/  不只采/它/型的美,色的艳,味的香/是采它/沐浴的阳光,浸润的雨露,吸取的风吟,留住的鸟鸣/采它次第盛开的动人心弦/采它植根的英吉沙之夏的意蕴悠长/   把野花带回集体宿舍/把野花融合在矿泉水瓶的花艺里/把野花开出英吉沙过客的画意诗情。”

  注重体验的人,很多时候都是有情感要抒发,我就借助最能抒发感情的诗的形式了。7月13日晚上,我们等着看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但这一晚英吉沙却下起了雨。我惆怅之余,赋《无题》诗记录心情:“婵娟恐雨隐南疆,/空待彷徨惟觅网。/玉镜光辉同沐浴,/冰心一片向东方。”7月16日傍晚,我和封学乐一起在校园散步,我们欣赏到了火烧云。每每看到火烧云,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萧红《呼兰河传》中所描写的火烧云。“萧红”是女作家张乃莹的笔名,张乃莹还有一个笔名是“悄吟”,《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异乡创作的。在异乡的我看着火烧云,自然浮想联翩。回宿舍后,我“悄吟”一首《英吉沙火烧云》以抒情:“谁持彩笔绘长空,/绚丽昆仑鬼斧工。/动容形彩转瞬逝,/悄吟客里忆萧红。”7月24日,完成了支教任务后,我们即将离开英吉沙,我吟诗《在要离开英吉沙的时候》以抒情:

  在要离开英吉沙的时候,

  该去这座南疆重镇走走,

  毕竟它是中国小刀之乡,

  毕竟它是中国色买提杏之乡,

  毕竟它是中国达瓦孜之乡。

  

  时间,排进了一节节课,

  如同填满了水的水缸;

  纪律,我们呼吸的空气,

  那是,磨坊里的水,

  是扎出紧致漂亮发辫的皮筋。

  在时间的丰满和纪律的自由中,

  不让脚步到处游走,

  就在住地转转吧。

  

  英吉沙实验中学,那么大的校园!

  早晨,太阳升到两杆子高了,

  操场,这校园的中心,尚在沉睡中。

  我唤醒它,等于唤醒了一个属于我的世界,

  我在我的世界里沉吟着。

  

  感受晨风,凉爽又温柔,

  我看见风走进路旁的盐渍地,

  轻轻摇晃向日葵的叶子,

  调皮地捏捏锦葵玫色的花瓣,

  抚抚万寿菊金黄色的花蕊,

  那上面有初阳的味道。

  一只小鸟在地肤丛中跳,

  哦,它的早餐一定很丰盛。

  

  温习实验中学的植物语录,

  向往做一株独立独特的锦葵,

  怦然心动着沙枣树的坚强不屈,

  欣喜于自己有苜蓿的幸运,

  因为遇见英吉沙,

  是生命的意外和惊喜。

  哦,那一丛摇摇摆摆的稗子,

  分明生长着余秀华的倔强和心痛;

  那一株高粱——东墙内唯一的一株

  你能否在贫瘠里疯狂你的活力?

  那成行的旱柳,你来告诉我,

  你摇摆的,是几多不舍?

  

  光顾英吉沙的沙尘,

  舞蹈着,迷蒙着空中,

  于是,西部的昆仑雪山混沌不清,

  任怎么瞪眼睛,也看不到那令人惊艳的美。

  所幸那绵延的山脉、皑皑的白雪

  早就存在手机、刻在脑海了,

  在时间煮雨中,那是永远的心动。

  此刻,没有蓝天白云,

  傍晚也不会有悄吟的火烧云,

  但那蓝天的蓝,白云的白,

  和火烧云的艳,并未消失,

  在时间煮雨中,那是永远的兴奋。

  此刻,独自咀嚼情感的我,

  索性把一些杂乱的端绪,

  在瞬间,拧成一股向往飞翔的绳。

  

  就要离开英吉沙了,

  清晨,就在住地,四处走走吧,

  跟实验中学告别,等于跟英吉沙告别。

  走走盐碱地的卡啦卡啦声,

  闻闻花树花草的香,

  水泥路旋转,悄悄地,轻轻地

  与东升的朝阳,与西边的昆仑山

  说一声,再见了!

  把路旁高高低低的绿装进心房,

  把大楼、操场装进心房,

  说一声,实验中学,再见了!

  挥挥手,专对着那些旱柳柽柳们,

  说一声,英吉沙,再见了!

  瞬间,一个徐志摩意象诞生了。

  我常常想,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研学文学的人,他(她)的诗可以写得不怎么样,但他(她)必须有一颗诗心,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有想象力和联想力,有敢于尝试创作的勇气。我常常以此为自己诗写得不怎么样辩解。至少,写诗让我更清晰于自己对外部世界和人生的感觉,让我比较生动地感知人生。这使英吉沙时的我在超然独处时常有诗意泛滥。

  当然,在不便用诗抒情时,我便记叙或议论,以30多条朋友圈的形式,介绍英吉沙的环境,介绍支教队的活动,介绍自我静观万物的自得。发朋友圈时的我手里端着“筛子”,滤掉杂质,包括稗子,只留下良种。这样做宣传了“逐星支教队”的支教活动,传递了正能量,也让很多人知道了地球上还有一个叫“英吉沙”的地方,与我共振于英吉沙的陌生、新奇。我台湾的堂妹就因为我的介绍而知道了新疆与山东的时差,知道了英吉沙。我一个同龄朋友在留言中说:“英吉沙,如果不是朋友圈,我还不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像不知道地球上有萨摩亚这么一个国家一样,是隋老师漂洋过海,驰骋万里,用她柔软的心,丰富的情,天赋的才,化成优美生动的散文、诗篇和纪实文学让萨摩亚、英吉沙这拗口陌生的单词变成了鲜活生动的生命,谢谢你!”一个选修过我的课程的学生说:“这样的活动还真是充满意义”。在我自己,则是在一段生命体验中,感知意义,与意义的深刻;咀嚼孤独,与孤独的丰富。

  行文至此,我为自己点赞,因为我的新疆志愿支教,已然成为我教学生涯的亮点;我为自己自豪,因为我的喀什英吉沙之行,已然收获未曾经验的体验。回忆里,我的英吉沙经历充满惊喜和诗情画意。英吉沙,已然成为我生命的意象!

  2022年8月26日

  (审核 卢军)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