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以科技类社团为关键载体,创新构建“两翼三维”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贯通了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学习与竞赛,走出了一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目前,学院四大科技社团拥有核心会员300余人,年均带动近千名学生(约为学院学生总人数的2/3)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近三年,参与科技社团的学生中超过70%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学院累计获国家级重点学科竞赛奖项212项、省部级920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40项。
一、顶层设计:系统构建“两翼三维”培养体系
学院紧扣高素质应用型科创人才培养目标,以科技类社团为关键载体,系统构建“两翼三维”育人体系,形成有机衔接、协同发力的培养生态。
“两翼”即“一体两翼、双向赋能”:一翼聚焦育人主体链,贯通“专任教师—社团活动—科创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全程育人;另一翼强化资源支撑环,串联“科研项目—科技类社团—学科竞赛”,推动学研赛深度融合,搭建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实践桥梁。
在“三维”架构方面,学院着力塑造学生能力成长的立体空间:一维是“专业之基”,学院设立四大科技社团,实现现有专业方向全覆盖,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二维是“组织之柱”,为每个社团配备“学术导师+管理辅导员”的双轨指导团队,形成学术引领与成长服务并重的支撑体系。三维是“成长之阶”,系统构建“低年级夯实基础、中年级强化实战、高年级冲刺竞赛”的梯队式培养路径,完成从认知到精通的能力进阶。
为保障体系高效运行,学院着力打造“一社团一导师一实验室多竞赛”实体化平台,推动教师驻点指导、科研项目向社团开放、实验室资源充分共享,最终形成“科研驱动社团、社团承载实践、实践赋能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良性闭环。

二、实施路径:科技社团全面赋能学科竞赛
以科研项目为引擎,激活社团创新动能
学院积极推动教师科研项目与社团研究方向对接,将教师课题需求纳入社团招新环节,打通本科生早期接触前沿科研的通道。学生加入社团后,进行一年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培训,通过选拔后进入课题小组承担实际研究任务。这一循序渐进的路径,既夯实了学生专业基础,也保障了科研参与质量,实现教师科研、社团活动、学生能力提升的三方共赢。
以竞赛分级为牵引,构建阶梯式培养模式
学院系统梳理与专业匹配的学科竞赛,依据《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将赛事分为A+至C类,明确各年级参与重点:大一参与C类基础赛事,夯实专业基础;大二主攻B类综合竞赛,强化知识整合;大三及以上学生聚焦A类及以上高水平竞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各社团通过专项培训、模拟答辩等“以训促赛、以赛促学”方式,系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打通“科研—竞赛”转化通道
学院以科技社团为枢纽,推动科研资源向竞赛成果高效转化。鼓励教师将增材制造、无人驾驶等前沿课题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转化为学科竞赛的核心命题,实现“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形成“科研反哺竞赛、竞赛验证科研”的双向促进机制,实现“教师科研有突破、学生竞赛上水平、创新能力得提升”的共赢局面。
三、实施成效:竞赛成绩与人才质量双提升
学科竞赛实现量与质双突破
学院在2025年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实现国赛赛道奖项全覆盖,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多项专业顶级赛事中斩获国赛最高奖项。2023年至2025年,国家级获奖奖项年均增长率达42.7%,2025年国家级获奖数量较2023年翻番。这一增长态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高水平竞赛的不断突破与持续提升上,展现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榜样文化驱动学风与育人质量双提升
学院系统开展“科创故事大讲堂”“国奖得主面对面” “科创故事分享会”等品牌活动,构建“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育人生态,形成“一人获奖、带动一片”的良性辐射效应,营造出崇尚创新、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实现“学风建设夯实竞赛根基,竞赛成果反哺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今年学院20名推免生全部被“双一流”高校录取,均具备丰富的学科竞赛经历与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
四、未来展望:深化融合,构建五位一体闭环体系
学院将持续深化“一社团一导师一实验室多竞赛”格局,加强成果转化,不断探索完善“平台搭建—资源投入—导师指导—竞赛赋能—成果转化”五位一体闭环体系。致力于将科技类社团打造为创新型工科人才的“摇篮”,进一步强化学科竞赛与科创教育的特色优势,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审核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