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要闻

《中国教育报》报道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编者按】4月17日,《中国教育报》的“教育展台”版面以《需求导向 理实融通——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为题报道化学化工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做法。

需求导向 理实融通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聚焦“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课题,经过25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提炼出“需求导向·理实融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需求导向,精准定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化学化工领域高级人才的旺盛需求,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准定位,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学院围绕中草药活性成分、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精细化学品、化学教育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基地,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学院构建了以“合成制备—分析表征—性能应用”为主线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一体化、三层次的教学新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理实融通,追求卓越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院分析化学学科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以此为突破口,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获批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化学)、材料与化工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实力不断提升。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评山东省一流学科,并获批建设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清洁化学能源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与生命分析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达90%以上,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整合资源,模式创新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学院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模式和“六四四”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以打造系统全面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中心,遵循互惠共赢、全面合作两个基本点,组织学生学习学科、专业、行业三种知识,锻炼学习探究、实践应用、沟通表达、组织管理四种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大局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五种素质。学院积极整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研究平台、研究项目、实践场所、学术交流六种资源要素,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种高教职能,协同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公司企业、地方中学四类合作单位,构建了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育人机制。

  学院与当地及周边地区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与前沿并重,增设跨学科课程,结合行业需求,更新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成果丰硕,展望未来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超过60%的毕业生选择在地方企业、中学或研究机构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多名毕业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展现了良好的学术潜力。同时,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未来,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更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学院也将更加关注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化学化工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