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2日,《中国青年报》头版以《西部计划志愿者陈铭意:不忘育人初心 扎根边疆写师魂》为题报道聊城大学校友陈铭意扎根边疆教育育人的事迹。
西部计划志愿者陈铭意:不忘育人初心 扎根边疆写师魂
3月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边境小城塔城市刚下过一场大雪。陈铭意裹着大衣,走在塔城市第三中学的校园里。行至教职工楼前,他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楼前那片空旷的场地说:“我刚来的时候,就住在这里,那时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
2004年,毕业于聊城大学的陈铭意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服务于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第三中学,现任塔城市第三中学副校长。近21年过去,他还记得刚来塔城时,一个饼“能从城头滚到城尾”。如今,塔城城区“扩大了一圈又一圈”,三中校园也扩大了,新增四五十亩地。
“当时,大学里有宣传西部计划,正好有这样一次机会。”陈铭意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自己出去闯一闯。”
那一年,这名刚大学毕业的山东青年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边疆的向往,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他是全国第二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最初的分派地点是阿勒泰一中,随后调整为伊宁,最终落在塔城。面对三次变动,他始终保持期待,“我每次都好奇会被分到哪个地方,一调整,我就赶快上网查查新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色”。
塔城市第三中学是陈铭意的最终目的地。报到那天,他站在校门口,眼前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宿舍。四人间的狭小空间里,锅碗瓢盆堆在过道,煤气罐紧挨着床铺。与他同批分配到塔城的4名志愿者一年内陆续离开,只有他留了下来。“校长让我留下来,我觉得同事们很好,环境也挺好的。”他说。
这一留,便是21年。
初到三中,陈铭意接手了两个数学成绩垫底的班级。于是,晚自习成了他的“战场”,他每晚雷打不动出现在教室,给住校生逐个讲解错题。
21年里,陈铭意的晚自习辅导从未中断,即便妻子抱怨“应该多陪陪孩子”。他的坚持逐渐结出果实,学生们陆续考入中南大学、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有的成为医生、警察,有的成为教师,成了他的同事。2013届毕业生在最后一堂班会课上为陈铭意合唱《父亲》,黑板上写满留言。
提到这些,陈铭意抿了抿嘴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挺开心的,虽然有时候他们调皮,但一会儿就好了。”
同事杜玉和陈铭意一样,也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她刚来塔城那年,陈铭意正好被评为自治区的优秀志愿者。“陈校长对学生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谈起陈铭意,她语气中带着由衷的敬意,“那些年他既要带班又要当班主任,从2007年开始就几乎没有停歇过。他作为年级主任时更是辛苦,每次考试都会挨个教室巡视。”
陈铭意的教学风格也独树一帜,在他的课堂上,枯燥的公式和定理也能变得生动有趣。在深耕教学一线之余,这名教育工作者始终保持着教育研究者敏锐的探索触角。
“我会尽量把语言组织得幽默化,把知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他主持的自治区级小课题《教学课堂如何提问》于2015年结题,参与的地区课题《解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则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2016年、2017年,陈铭意两次参加塔城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进疆活动,与对口援助塔城的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互动,把新疆学生的学情带出去,把新的教学方法带回来。
荣誉印证着他的探索,县级优课《奇偶性》、塔城地区课件评比二等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发表……这些成果背后,是他每学期至少40节的听课记录,和雷打不动的两次公开课。
面对新课改浪潮,陈铭意化身教育“取经人”。从山东昌乐一中的平板课堂,到北京四中网校的云端智慧,从克拉玛依的走班选课,到锦州的差异势能教育,他用双脚丈量着教育改革的版图。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也逐渐进入教育领域。陈铭意向“DeepSeek”发问,“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怎么办”,收获洋洋洒洒一大篇应对方式。在他看来,技术几乎让全国各地都同步发展,在互联网上,大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
“目前,学校教学主要依托智慧中小学平台等,同时也在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培训。”但陈铭意强调,“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技术会迭代更新,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在新技术裹挟而来的喧嚣中,陈铭意没有忘记:“孩子们最需要理解、沟通和尊重。”这也是当初这个远道而来的年轻人,站上边陲小城的讲台时,给自己定下的原则。
21年的边疆生活,陈铭意早已把塔城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至今记得,2018年高三备考关键时刻,他的父亲突发心肌梗死离世。陈铭意匆匆赶回山东处理完后事,未过“头七”便返回塔城。“我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来过新疆,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他顿了顿说,“但这边的人和事,让我已经离不开了。”
陈铭意鼓励更多年轻人来西部闯一闯,在新疆扎根,参与新项目的建设。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