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 月29 日,大众日报要闻版以《聊城大学以融合发展办学理念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题,报道我校推动校地“双向奔赴”,激发办学活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全面挺进国家区域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经验做法。
聊城大学以融合发展办学理念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日,由聊城市政府主办的技术需求对接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在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举行。最终,由28名专家、教授组成的聊城大学“智囊团”一次性“揭榜”33项技术攻关需求。
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华锋介绍,近年来,通过共同实施人才共引、人才挂职、共建基金等重点工程,学校200余项校地企合作项目扎实推进,242名人才入职194家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有力拓展了校地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学校常态化开展“融合发展县域行”活动,与东昌府区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协议,确定30个融合发展项目;冠县灵芝产业研究中心、冠洲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项目落地运行;临清运河文化挖掘整理、轴承行业经营体系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此外,学校积极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争取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转化试点,选聘30名科技成果转化专员,联合聊城市市场监管局共同推进专利盘活,筛选出163件高市场价值专利进入资源库(已完成转化85项),助力实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跃”。
2021年,聊城大学确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聚力打造校内、校地、校企的“三大融合”。大力推行学部制改革,面向科技前沿与区域发展需求,设立化学材料学部等5个学部,重组设立农业与生物学院、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聚焦农业、铜铝、医药等聊城特色产业,立项12个冲一流、强特色学科和10个省内一流交叉学科专业群,新增“四新”专业4个,学校应用型专业占比达到53.9%,逐步构建起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全球ESI排名前1%学科增至4个、软科一流学科增至9个,同时,新增3个国家一流专业和7个省一流专业。
此外,聊城大学大胆打破学历与职称限制,突出水平、能力与贡献,大力实施“光岳人才工程”,先后遴选1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光岳学者”,44名优秀人才入选“光岳英才”,10个优秀团队入选“光岳青年学者创新团队”,一批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充满活力的的科研创新团队崭露头角。2022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落户聊城大学,这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由外交部、生态环境部与山东省共建,更充分彰显了学校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为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学校不断强化特色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太平洋岛国、运河学等一系列科研品牌,建设毛驴研究院、生物制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并与地方政企共建浪潮碳中和实验室等50多个科研平台,初步构建起‘大学+众创空间+孵化器+概念验证+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成林说。
今年11月13日,聊城大学嘉明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这是继与东昌府区共建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后,聊城大学在融合发展棋盘落下的重要一子。研究院重点围绕东昌府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发挥学校人才聚集和科研优势,开展企业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研究院每年将组织不少于10次校地校企对接会,举办不少于5次科技成果推介、转化、对接会,开展不少于4次专场招聘会。此外,聊城大学还将向园区企业派驻不少于20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融合发展办学理念重塑办学行为、激发办学活力,全面挺进国家区域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构建融合发展共同体,在校内,打通服务地方发展‘绿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在校外,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切实增强大学人才供给的社会匹配性、科研成果的需求适切性,强化大学与行业、产业、企业联合攻关的协同性,助推校地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报道链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60349?is_rou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