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要闻

【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报道聊城大学: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编者按】10月12日,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以《聊城大学: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为题,报道了我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先进作法和经验。

  

  

  聊城大学: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聊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号召,主动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在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挑重担、作贡献。

  一、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把准深化改革正确方向

  在改革理念上,聊城大学聚焦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堵点痛点问题,确保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改革过程中,聊城大学出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意见》,系统推进27项111条改革任务和举措,引领和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在改革思路上,遵循扎实有序、促进发展原则,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求,破立并举,推进重点领域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遵循系统集成、重点突破原则,把握好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教育教学、学科科研、人才队伍、现代治理等工作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遵循塑造优势、强化特色原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突出高质量、高水平核心竞争力内容,突出贡献度引领,提高改革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二、聚焦培育时代新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聊城大学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问题,直面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出台《聊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优化管理办法》,统筹推动专业优化升级。学校结合专业认证、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情况,增设服务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交叉融合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脱离社会需求的专业实行停招、撤销、合并等措施,新增智慧农业、智能建造、智能影像工程等“四新”专业,招生专业由82个优化至74个。深化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遴选110门课程试点课堂改革,立项220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校院两级研讨和全校专业课程负责人“说专业”和“说课程”汇报活动,推动向混合式教学、智慧教学等模式转变,单一性评价向过程性、形成性、多元性评价转变,“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浪潮集团、上海张江生物、歌尔股份等企业共建132门课程,出版8部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412人。

  三、聚焦区域支撑能力,深化学科科研机制改革

  学校高质效强化有组织科研,实施学部制改革,筹措近亿元资金,优化布局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立项建设12个“冲一流”“强特色”学科。高标准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事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团队和项目予以“重点保障、倾斜配置”,科研成果贡献认定时,不简单以科研成果完成人排序作为衡量标准,更加强调科技人员对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国家马驴评估中心落户聊城大学;作为共建单位获批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校国字号科研平台的重大突破。高质量助力区域产业发展,成立6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生物制药及规模化制备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实施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总”计划,充分发挥“探头”“触角”作用,打造科研与应用密切协同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新样板,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四链链接”成效凸显,为国家和区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四、聚焦打造人才高地,深化人事管理机制改革

  学校优化绩效分配机制,突出工作业绩贡献与能力水平,实现奖励绩效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成效显著的教师倾斜。优化职称评审制度,积极推进学术评价机制改革,破除学历学位限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凸显质量导向,教学科研水平高、服务社会能力强的教师可通过认定方式直聘晋级到教授二级、副高一级等岗位,真正实现了绿色直达,激发了教师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热情。同时,在岗位竞聘改革中,学校将教授四级及以下岗位全部下放到二级学院,由学院自主开展空岗竞聘,并实施聘期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竞聘,连续不合格者给予降级处理,实现了自主聘任、聘约管理、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有力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精准引才机制,通过“走出去”宣介人才政策、“请进来”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多措并举广纳四海英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变“大而全”为“精而细”,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特岗特薪、协议管理,切实做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学校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和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均超过100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近60%。

  五、聚焦治理能力提升,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学校夯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通过制定《聊城大学二级学院主要管理权责清单》,将“人”“事”“财”“物”等15项权责同步下放至二级学院,做到责权利统一,各职能部门突出谋划发展和战略管理的职能、综合协调和高效服务的职能、宏观指导和激励监督的职能,扩大了学院办学自主权,突出学院的主体地位。深化优质资源配置改革,出台《聊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试行)》《聊城大学教室共享实施方案》《科研用房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资源配置制度,统筹学校空间资源、物质资源、经费资源的配置,切实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产出的效率和效果。推进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推行“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创新性指标”评价模式,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党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目标任务下达学院,根据确定的指标考核学院,并将津贴与考核结果挂钩,有效提升各二级学院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干部管理机制改革,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使用政治上绝对可靠、关键时刻能扛硬活打硬仗、具有顽强斗争精神和过硬斗争本领的干部,调整不担当不作为、不称职不胜任的干部,形成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相关链接】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4/10/12/art_11972_10334496.html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