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校党委副书记张桓及校史编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济南,在山东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与曾在我校工作过的10余名离退休同志进行座谈,了解学校建校前后的有关情况。
老同志们从办学条件、师生面貌、教学科研、师资培养、招生等方面讲述了建校前后的状况。他们讲到,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时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不低,学校领导对科研的起步工作也非常重视,积极争取科研立项,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全校教职工共同奋斗,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做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
张桓在总结发言中用四个“特殊”高度评价了老同志们对学校所作的贡献。一是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二是特殊的业绩。表现在师资队伍起点高,教风、学风好;科研和社会生产、人民需求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相结合,提高了学校在聊城的知名度和在聊城人民心中的地位。三是特殊的精神,老同志们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作风,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学习和发扬。四是特殊的感情,老同志们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很大心血,与学校、与聊城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张桓指出,老同志们提供的信息是学校的重要财富,校史办要把这些材料整理好、总结好,把一部客观、完整的校史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未来、奉献给历史,这也是送给老同志们的最好的礼物。
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有原聊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仝素勤,和学校早期领导人副院长庄子正,副院长汪德营,党委副书记王礼训,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刘彩云,化学系主任齐蕙珍,物理系党总支书记李同柱,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张润生,我校最早刊物《语文教学研究》及学报主编李继曾,数学系主任、我校最早的研究生导师杨子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