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聊大人的西部故事|刘义凯:青春无悔,向西部走来

  个人简介:刘义凯,毕业于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20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2021年4月 刘义凯在阿拉尔市参加植树志愿活动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同许多毕业生一样,都在思考自己将来的路该如何走。

  在大学期间就热衷于志愿服务的我,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西部计划宣讲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毕业前夕,学院团委老师组织同学们去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学习,孔繁森同志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感人事迹令我动容,更加坚定了我报名西部计划的决心。经过校项目办的层层遴选,2022年8月,我如愿踏上了西部志愿之行,沿着一批批学长学姐的步伐来到西部、来到兵团。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我选择来到了南疆基层。我服务的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位于天山南簏,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沿,这里有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形成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有著名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还记得初次去纪念馆学习参观,看到纪念馆里从“西域屯垦,源源流长;英雄部队,功勋卓著;艰苦创业,屯垦荒原;五湖四海,投身兵团;建设大军,铸就辉煌;中流砥柱,铜墙铁壁;建设城市,勾画家园;构建和谐,奔向小康”八个展陈主题区,展现的50年代以来新疆兵团军垦战士在塔里木屯垦戍边的艰苦历史;听到这支立过无数战功的部队“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成长故事,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代代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

  我工作于文体广电服务中心,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及一些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最初刚来到服务岗位时,很多工作不熟悉,也产生过一些畏难情绪,但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工作岗位,并且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在工作期间,我得知广大职工群众有想学声乐的需求后,就立刻与团文化馆的同事对接,在群众文化培训班课程中增添声乐课程。在我主讲的第一堂声乐课中,学员们从60、70岁的叔叔阿姨,到12、13岁的中小学生,教室里座无虚席,我根据学员们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组,为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声乐训练方法。课后学员们纷纷在培训群中来讲述今天的课程收获,其中有一位阿姨的话让我深受感动,她说:“小刘老师的声乐课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讲得明白透彻,我们都能理解,小刘老师虽然年轻,但特别会教,以前唱不准的音经过他的指点,我一下就明白了。”在那一刻,我感觉非常幸福,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这里的同胞们带来知识和快乐。

2021年7月  刘义凯参加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

  随着对十六团的熟悉,我也经常和同事、朋友们到处走走。路过塔河源头时看到一片壮美的胡杨林,千年不倒的胡杨树让我一路感叹,暗暗下定决心要为这里留下一些东西,我想到了老军垦,于是便写下了《塔河源头的盼望》。我想借歌词表达对军垦战士的钦佩、敬仰和赞美之情。他们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仍坚持不忘初心、不凉热血,前赴后继地为兵团建设奉献终身;他们站在塔河源头,守望着遥远的故乡和心中的月光。后来,又有幸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团场老军垦,他们身上展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不惧风沙、不畏艰苦,将最美的青春岁月留在了祖国南疆,开垦出了如今的沙漠绿洲,为了致敬他们,我又创作了《青春献给塔河源》,记录了老一辈兵团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和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同时也号召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像老一辈军垦学习,到祖国和人们需要的地方去奉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在西部工作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承“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敬业 博学 求实 创新”的聊大校训,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跨过万水千山、奔赴同一个梦想,我们扎根基层一线、奉献青春力量。“跨过山川,越过大海,我们向着西部走来。奉献青春,志愿友爱,心中信念不变,绽放光彩……”我希望,用一到三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