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人生路途的导航者

  

  向信老师是4月24日早晨6时25分去世的,6时54分我得到了师母谢军从北京打来的带着哭音的电话。当时我就惊呆了,瞬间的反应后,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妻子知道后,一边悲伤地陪我落泪,一边不停地问:“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你前几天去北京看望刘老师的时候,不是很好了吗?”呜呼,我痛苦地说不出话。55岁的人生年华,应当是金秋十月的季节,是成熟,是收获,可现实却是人生无常,天妒贤才,这又岂是我能改变和解释得了的。

  至此,我陷于了缠绵的悲情包围之中,时不时地潸然泪下。26日下午在滨州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从全省各地自发地赶到殡仪馆吊唁的近千人,无不表情沉痛。看到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或泪眼婆娑或掩面而泣,我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我知道,这种情是绵延30年的纯粹的师生之情、浓厚的兄弟之谊。向信老师于我,是人生路途的导航者,恩重如山;我于向信老师,是思想与精神的追随者,受益无边。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向信老师的人生轨迹虽然短暂,为什么却能让那么多的人为之动容、动情,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呢?好好地总结一下,这应当是他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继承这些遗产,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应当是我们对他最好的怀想和感念。

  向信老师是一个对社会和人生充满理想和热情,始终洋溢着蓬勃朝气的人。

  我与向信老师的相识是在1981年的下半年。向信老师是聊城师院中文系77级的学生,我是80级的学生,相差三个年级,是学兄学弟的关系(这也是向信老师以后常说我们是同学关系的因由),本来并不熟悉,因为一个共同的职务行为我们相识了。当时向信老师和我都担任本班级的团支部宣传委员,向信老师还兼任系团总支宣传委员。八十年代早期是思想活跃、观点碰撞的年代,一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大讨论,一场关于毛泽东是非功过的评价争论,一场清除精神污染的行动,一场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活动,把大学校园特别是文科院系激荡的充满思辨气息。向信老师当时经常代表团总支参加我们班级的讨论。当时,我们年轻气盛,学识又浅,看问题不免偏颇,而向信老师当时虽然仅是高我们三个年级的学长,却总能在讨论总结的时候条分缕析的归纳出几个方面的争论意见,然后再谈出为什么要争论、争论的目的、争论的意义,最后他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供同学们参考。至今我还记着他的话,他说,大学就是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的地方,争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争论不是伤害感情,划分阵线,而是思想交流。要在思辨中明白道理,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在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还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对应的社会责任,悲伤没有用,牢骚没有用,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人才就应当投入社会、建设社会、改造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有益的人。他的发言总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他的发言树立了他在我心目中的高度,赢得了我对他由衷的尊重。向信老师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一边讲写作课,一边兼任系团总支书记和80、81级的辅导员,由师哥真正变成了我的老师,因此,我与向信老师的接触联系也就更多了。

   向信老师对社会人生充满理想和热情,缘于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我84年夏天毕业分配到济南,向信老师则于84年底先后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借调帮助工作,直到89年正式调入省教育厅高教处。所以,作为学生,30年来我是一直与向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的幸运者,也是能够接受他耳提面命教育的受益者。他在我们学生面前从不掩饰对社会的认识。他说,毛泽东是伟大的,他带领共产党人缔造新中国,使国家走出泥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功劳无人能出其右。但是,解放后实行阶级斗争不行,阶级斗争不是理论是谬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没有乐,只有穷,是穷困潦倒,是穷途末路。古人说,三才者,天地人。天有多大能量?地有多大能量?人有多大造化?与他们斗是要受惩罚的,天佑我们,地养我们,我们应当敬天敬地爱人。他从骨子里感恩邓小平。他说,我是鲁北盐碱地里农民的儿子,知道什么是苦日子。能让十亿人口吃上饱饭,过上安生日子,功劳也无人能出其右。是邓老人家拨乱反正,让我们上了大学,使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民族才有了复兴的希望。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一条引领国家走向强盛的红线。他说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深谙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天和谐、与地和谐、与人和谐,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他感叹自己生逢盛世,强调国家面临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人生更应当顺应社会,顺势而为,顺时而为,有所作为。正是基于他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人生才充盈着健康的阳光和蓬勃的朝气。

   向信老师是一个在事业上勇于进取,敢于探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

  他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味道?在人格上要敬重人,在事业上要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敢于超越人。其实有了这样的想法也未必能做到,更何况没有想法呢?他说,要想事、干事、成事、不怕事。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关键要自觉地去开发。一个人的平庸首先是自己思想意识的平庸,人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地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他给我们当辅导员的时候,师范院校对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每个学生除了基本的生活费以外,还有平均三块钱左右的贫困生补贴,这个钱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本上被完全平均化了。向信老师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应当发挥这笔钱的更大作用。他在全校也是在全省首先推出了改助学金为奖学金的尝试。第一把钱集中起来,第二民主推出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集中重点救助,第三把剩余的钱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和参与班级文体卫生活动情况等进行考评,分一二三四等进行奖励。改革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既真正救助了贫困生,又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他在高教处工作期间,自我加压,提出管高校要懂高校,与教授打交道,自己的文化水平要先提升上去,要首先赢得教授的认可与尊重。他要求处里的同事们在向工作实践学习的同时,要自觉主动地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他首先带头学,报考了山大谭好哲教授的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为了通过英语考试,那一两年,他几乎谢绝了一切非必须的应酬。2004年,他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后来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发行。

  勇于进取,敢于探索,贯穿了向信老师在工作岗位的全过程。他任教育厅副厅长期间,积极探索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新模式;组织制订了符合我省经济建设、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的高校学科规划,提出了我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我省博士、硕士学位点发展规划,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启动了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面向21世纪人才质量工程。他任山东经济学院院长期间,他首倡的和谐校园建设工程、“313”成才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他强力推进的建设新校区、创办独立学院、教职工住宅建设、校园环境改造等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拥戴。他在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期间,坚持以人为本,在弘扬正气中实现凝心聚力,在谋求发展中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正是因为他勤奋的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晋升教授。他对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前沿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提出了真知灼见,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研究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向信老师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达观大度、知礼尚和、崇善行善的人。

  年轻时期的向信老师,性格是刚强好胜的。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他逐渐地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上善若水之人。他经常讲自己是农村出来的,有一堆穷亲戚。亲戚朋友和乡邻把自己看作人物,有难事就都想找你帮忙。人不能忘本,要记住自己的根在那里。自己再难,也不如他们难。关键时候帮他们一把,或许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出资出力帮助家境困顿 的堂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学业,联系医院帮助老家的病人治病,出钱救助生活困难的亲朋长者,对向信老师而言仿佛成了生活的规定项目。记得每次到老师家里,都能见到从鲁北老家来的客人。向信老师的悲悯情怀是基于他善良的人性的。他刚到山东经济学院工作,就有一位古稀之年的退休女教师来上访,反映暖气不热寒冬难熬的事情。向信老师经询问后勤管理人员得知是管道原因后,从兜里掏出500元钱递给老教师说:“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我们马上想办法解决。这点钱是我个人的稿费,您先拿去买个电热器取暖用吧。”老教师推脱不过含泪接过钱说:“没想到来了个这么好的院长,以后我再也不给你添麻烦了,我相信你能把工作做好”。2003级一个日照籍叫臧娟的学生有一天来到他的办公室说:“院长,我家里穷,父母身体又有病,实在是交不起学费了,我的生活费也成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啊?”向信老师很受震动。事后,他首先为臧娟筹集了必需的学费和生活费,然后又到学生食堂去看贫困生的生活。他曾经给我说,看到穷学生一顿饭只吃干馒头,喝免费的稀粥,他的心疼,眼泪都差点滚下来。他想到了曾经贫穷的自己。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了“313成才工程”,即“三保一奖三嫁接”。三保就是贷款保学费,助学保饭碗,补助保重点,核心是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一奖就是增加奖项,扩大比例,改变办法,激励学生成才;三嫁接就是实行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嫁接,与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嫁接,与国际有关高校相关专业之间的嫁接,培养复合型人才。“313成才工程”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措施支撑,在高教领域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

  向信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当中,十分注意砥砺自己的品性。他强调做人要达观,淡定。他常说四十岁以前要多学儒家思想,要上进,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四十到六十岁要多学佛家思想,拿得起放得下,达观自然,崇善行善;六十岁以后要多学道家思想,养生保健,融于自然。他说三者不能截然分开,要融会贯通,相互裨益。他谈到控制欲望的时候,非常崇尚淡定二字。他说方向盘管路线,然后重要的就是油门和刹车。对自己要有清晰地定位,知道什么时间前进,什么情况下刹车甚至倒退。他经常算一笔账,一个鲁北盐碱地里农民的孩子,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个厅级干部,走上了为人师表管理大学的岗位,自己是幸运的。全国正厅级以上的干部占得人口比例少之又少,而与自己一样文化修养程度的人却多得不计其数。现在衣食无忧,应当知足感恩了。常算算这笔账,对功名利禄就淡定了,对工作和事业就敢于担当了。

  向信老师尤其注重对和谐文化的研究与践行。《论语》中讲“礼之用,和为贵”。向信老师认为,心和、人和、天和是中国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和谐是一种哲学、一种战略、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理性和一种力量。因此,他在教育管理中提出了“和谐校园”建设的“三宽”、“三公”、“三善”、“六和”观。“三宽”是指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环境,激活学校的创造力;“三公”是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善”是指倡导“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的风气,加强师生员工的道德修养;“六和”是指要营造“心平气和、家庭祥和、亲爱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内谐外和”的氛围,达到和能致祥、和能聚力、和能生财的目的。向信老师对“尚中贵和”的理解,可以说达到了发乎心、现于行的自觉境界。有人说在向信老师的眼里几乎没有坏人。有人说向信老师达观到了一种以德报怨的佛的境界。向信老师则说:“多做善事,广结善缘,让行动去证明自己,让事实去解释自己。如果还有什么扯不清的,就让它随风去吧”。他还说:“一个人最大的力量就是多做好事,不做恶事,大家都说你好。这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反对你的人也就孤立了”。我印象里,年轻时候曾经与他有过误会的几个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我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周末的晚上我去拜访他,谈兴一浓,就忘了时间,离开的时候已经十二点以后了。向信老师说:“传达室师傅可能已经睡下了,叫醒他开门有点难为情,你拿盒烟送他补偿一下吧”,顺手递给了我一盒将军烟。在传达室,当我把烟递给师傅时,师傅说:“是刘向信的客人吧。告诉他,不用这么客气。”这件事情虽小,却让我温暖并思考了很长时间,使我从向信老师身上读到了一个“积善成德”的践行过程。

   向信老师是一个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融合,讲究战略性,注重操作性,富有人生智慧的人。

  向信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更是一个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决策果断的人。他善于找出问题的症结,抓住主要矛盾,协调各方力量,找出解决办法。他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被人们称作有智慧的人。然而,向信老师从不承认自己有智慧,他说自己无非是明白一个不端架子、放低身子、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道理罢了。他说“你把自己放低,别人就容易接纳你,对你的要求也就不那么高了。如果你再有点责任心,勤于思考,干出点成绩来,人们就高看你一眼了。如果你再温良恭俭让,不争功诿过,那人们就尊重你了。”记得他留校以后,院团委和学生会联合组织了一期讲座,他是主讲人,内容是学生干部的工作技巧,受众是全院的所有团干部和学生干部。他讲的深入浅出,风趣生动,把大道理与小方法、高智商与低情商讲的入耳入脑。他说:“原则性是硬道理,是大德,灵活性是小道理,是小善,但又不是绝对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是把握一个度”。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两件事情记忆特别深刻。一是针对我的炮筒子性格,他说:“伙计,一定要记住多做少说,多思慎言。知道什么是外圆内方吗?考虑好了给我谈谈心得”。二是助学金改奖学金后,第一个学期唯一的一等奖被我得到了,第二个学期的综合考评我又得了第一。向信老师把我叫去说:“今年的一等奖不能给你了,今年也不设一等奖了,你与某某同学并列二等奖吧。”我当然不服,向信老师说:“好事都是你的就不是好事了。佼佼者易折,吃亏是福,明白吗?说说容易,做到难。回去考虑吧”。这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受益很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向信老师于我真的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啊。

  向信老师经常告诫我做人做事要有战略眼光,不能短视。所谓的战略眼光,就是真心、真情、真干,要有真本事。要经得起日久见人心的检验。他说,“现在的人谁傻啊?都想讨巧,实在的人就稀缺了。有了真本事,就有了担当的能力。有了实在的品质,人们就有了信任你的基础。”所谓操作性就是要学以致用,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做就要做好,要有质量有高度,通过质量和高度取得卡位优势。他说:“做成一件事,内因和外因都要发挥作用,但内外的区别是明显的。天时地利人和当然好,但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自动飞来的”。他讲处理问题的方法选择很重要,解决木桶理论问题,一个是锯掉长板,一个是补齐短板,但结果大不一样。他讲道是道理和遵循,是一种途径的选择;德者得也,是先付出后得到的智慧。道德就是长此以往,形成人性。道德是干事的途径选择,是成事的智慧选择。现在想想,向信老师讲的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他总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以恰当的叙述方式给我们以教诲。而我们也总是感到深刻和新鲜,总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长期以来,我在向信老师面前总放不开,感到拘谨,今天想来这不仅是师道的缘故,实乃向信老师在心目中的高度使然。

  当然,向信老师也有缺点,比如他对自己个人生活的料理一向粗放,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估计过于自信,对作息规律的把握过于随意甚至反向而行,为他人考虑的事情过于多面有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等等。这就是我的恩师刘向信。他是集现实和浪漫、理性和感性于一身的人。他的现实和理性体现在他对社会和人生认识的到位,思考的深刻;体现在他对人生价值的拷问和对道德境界的追寻。他的浪漫和感性体现在他一直保持着农民之子的率真和朴实,悲悯和慷慨、乐观和朝气。

  向信老师临终前,用笔留下了三层意思:一是丧事从简,不惊动亲朋好友,让大家记着他的健康和快乐,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悲伤;二是落叶归根,一个农民的孩子,朴实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本色地来本色地去,在世界的那一面与父母团聚;三是谢绝吊礼,感念人们对他的挂念。呜呼!这就是我的恩师刘向信,平凡而脱俗,朴实而伟大。

  

  在告别仪式上,我看到近千人的场面一派穆然,我看到从聊城大学赶来的年逾八十的老书记王文正表情凝重,我看到聊城大学程玉海书记、济南大学范跃进书记等等一波又一波的人掩面而泣,我看到我的同班同学流着泪喃喃自语,我看到我的另一个同学哭着跪在师母的面前喊着刘老师、刘老师······呜呼,这就是我的恩师刘向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写怀念性质的文章,是折磨人的事情。1999年我至亲至爱的一个人去世后,我写了几次都停下了,因为心灵的神经太敏锐了,那就让怀念在心里沉淀发酵吧。但刘向信老师不仅仅是属于我的,他属于他的亲人,他属于他的老师、同学和学生,他属于他的同事和朋友,他属于他帮助过的知名或不知名的受益者,他属于这个混合着阳光与阴暗、流淌着芳香与恶臭的社会。所以,我有责任把我认识的恩师——刘向信介绍给大家。

  天妒贤才,地纳英魂。呜呼哀哉,我哭我的恩师刘向信!

  2011年4月29日

  (作者为聊城师院中文系80级学生,现为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团长)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