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吕艳丽是同龙舟队的队员们一起过的。
9月30日,聊大龙舟队刚刚结束中国龙舟公开赛汾湖站的比赛,当晚就踩着月光踏上了开往家乡的动车。正值中秋,车厢空荡荡的。平时挤惯了硬座的队员们,趁这个机会在空旷的座位上尽力舒展自己疲倦的身体,很快车厢中就响起了鼾声。而吕艳丽静静地坐在队员身边,不时低头看看表,掐算着转车的时间。
爱得死去活来
吕艳丽讲,当她刚刚来到聊城大学的时候,龙舟队“还是有基础的”。
聊大龙舟队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东昌府区龙舟队,2003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邀请赛便夺得冠军。不过当时500米的成绩在两分钟开外。而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年终总决赛中,500米成绩是1分46秒71。
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主修皮划艇的吕艳丽,堪称聊大龙舟队的“教母”,2004年,刚刚毕业的她辗转来到聊城大学担任龙舟队教练,开始全面负责龙舟队管理训练和比赛事宜。
吕艳丽14岁就开始接触水上项目,对龙舟有一种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痴迷。
到底有多爱龙舟?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吕艳丽为了龙舟队“计划好了自己生孩子的时间”。在龙舟队纪录片《起航》中,已经怀有身孕的吕艳丽挺着大肚子在东昌湖边大声指挥队员们训练的场景特别引人注目。
“龙舟队是我的,没了我不行。”吕艳丽开玩笑的把自己这种想法称之为“霸占”,“我的人生,没龙舟不行。”
担任聊大龙舟队教练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种热爱和痴迷传递给新选拔的队员。然而,让一群没有碰过船的小伙子小姑娘爱上龙舟,可能吗?
事实上,按照鼓手刘孝俊的说法,每个队员对龙舟都是“爱得死去活来”。
按照计划,龙舟队的训练安排是每天一次,一次两个课时。但是每次临近比赛前的集训,队员们都会自觉地要求吕艳丽加练,每天两次。“队员们喜欢,主动加练,成绩提高更快。”
刘孝俊是典型的“轻伤不下火线”,作为鼓手,每次5000米的比赛下来,他的手掌几乎都会磨得血肉模糊,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伤病放弃过一场比赛。“桨手划多少下,完全取决于我敲多少下,在那种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谁会在意这些?”刘孝俊耸耸肩,“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多少都心甘情愿。”
“竞技体育有魅力,但是像龙舟这样这么多人心这么齐的项目,真的非常少见。”刘孝俊把龙舟情节动情地称为一种“缘分”,“作为一个团队克服困难非常爽,能够跟这些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吃苦也高兴。”
但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万事开头难,一点不假。”一想起刚刚开始训练龙舟队的那两个月,吕艳丽还是一阵苦笑,“简直就是我在求着队员练。”两个月后,当队员们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享受到胜利喜悦的龙舟队从真正意义上爱上了龙舟。赛后吕艳丽让队员们休息了两周,而再次训练时队员们个个迫不及待,“教练,这么长时间没有摸船桨,手都痒了。”
“赖”进龙舟队
赢得的荣誉越来越多,龙舟队在学校内逐渐“声名远播”。面对越来越多的希望加入龙舟队的体育爱好者,吕艳丽有一套自己的选拔标准。
吕艳丽选拔新人时注重两点,首先是看队员对龙舟是否热爱,是否能吃苦。“练龙舟真的是太苦了,我们的待遇很有限,没有足够的热情不可能坚持下来。”其次则是身体条件,要求运动员力量及心肺功能突出,体型上最好上肢长,下肢短,虎背熊腰,“这样的身体,比较耐练,更容易出成绩。”
更看重精神力量的选拔标准,给了许多热爱龙舟,但是天赋一般的孩子划龙舟的机会。
“开始被气氛所感染,接着被成就感填满,被竞争力激发动力,当最终取得成功时,心中全是满足和欣慰。”刘孝俊在自己的腾讯空间里这样描述对龙舟的感情。
这名研究生是现在这支龙舟队队长,他的身材相对瘦小,完全不符合“虎背熊腰”的选材特征,但是目睹了龙舟队训练的他,完全被龙舟特有的魅力吸引,铁了心要进入龙舟队。他在训练的时候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帮助队员洗船排水。吕艳丽被他的热情打动,接触几次,发现他“非常有思想,最能传达战术意图”,于是把它作为鼓手吸纳进来。
刘孝俊这样解释鼓手的职责,“一下水都得听我的,出问题我负责。”鼓手作为龙舟上队员们的“眼睛”,需要在比赛时时刻要把握队友及以对手的心理和体力,决定战术。桨手在船上只负责划船,划桨的频率和节拍完全听从鼓手的命令。
同样“赖”进龙舟队的还有桨手王强强,这名来自文学院的高水平运动员也是从田径“转型”而来。当初龙舟队纳新的时候,180公分高的他只有110斤,当场就被拒绝了。但是他对龙舟的热情打动了吕艳丽,“怎么撵也撵不走”的他终于进入队伍,而经过艰苦的训练,将身体练得非常健硕,从鼓手做到舵手最终成为了队中首屈一指的桨手。
训练到呕吐
“女子训练男性化,男子训练野性化。我们的队伍,没有吃不了的苦。”吕艳丽说起训练来,对队员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加赞赏。
龙舟等水上项目训练量大,是业内公认的。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它的训练和比赛强度,远远高于篮球等大众体育项目。它需要运动员经过长期辛苦的训练,突破生理极限,所以职业龙舟队员的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
“今年暑假集训,平均一天掉半斤(肉)到一斤(肉),那十天我一共掉了十二斤。”刘孝俊比划着,“我一个鼓手就这样,桨手的情况可想而知。”
龙舟队训练地点在东昌湖,使用的龙舟是2005年购置的龙舟,经年累月,木头里面含有积水,龙舟在水里重力将近500公斤。以大船为例,加上船上24个人的体重和器材重量,平均分配到每个桨手,每一次划桨就是将近两百斤的气力。训练时一天累积下来要滑一万米,而集训时一天甚至达到一万五千米。而多少米滑多少桨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起航作为起速阶段要求每分钟滑120桨。“要用27秒滑96桨走完100米,什么概念?刚开始训练呕吐是常事。”
超负荷的训练量,让队员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伤病。以桨手为例,握桨发力的虎口及手指关节的劳损是主要病因。“长时间划桨,手上都磨出了老茧。一训练,老茧就磨破,肉还没长熟又起新茧。”而屁股磨破皮也是常有的事。
但对他们而言,这些皮外伤倒是小事,肩部的劳损导致的“内伤”才最让他们警惕。“送肩回拉”是桨手的基本动作,对肩部的力量要求更高,磨损更加严重。所以,每次比赛完后,刘孝俊都会第一时间为他们推拿按摩。“很多时候他对手上的伤都只是简单包一下,就跑到队友身边帮他们推拿。”吕艳丽非常倚重这位队长,“他在队员们心中威信很高。”
“入队的时候很多队员都有点婴儿肥,现在呢?精瘦精瘦的。”吕艳丽说起队员,掩饰不住的心疼,“消耗太大,但是因为经费原因,他们‘想吃又不敢吃’。”
女将男兵
龙舟队外出比赛的衣食住行,都是吕艳丽一手操办。
龙舟比赛多在南方比赛,而南方的饮食让很多选手消受不起。“这不是挑肥拣瘦,”刘孝俊回忆起上次去鄱阳湖比赛依旧一脸苦相,“那个地方的菜实在是太辣了,又辣又甜,很多人吃了都腹泻——但是你又不能不吃,比赛消耗那么大,不吃饭哪有力气?”
多年征战在外,吕艳丽对饮食的尴尬心知肚明。每次比赛,她都会带上自己做的肉酱和蒸的大馒头分给大家。这让队员们“心里非常热乎”,“干劲特别足,不为别的,就算为了吕教练也得拼啊。”
在队员眼中,吕教练是老师是教练,但很多时候更像一位大姐姐。一线龙舟队伍中出现女教头非常罕见,聊大龙舟队参加今年的中华龙舟大赛鄱阳湖站比赛时,被冠以“女将男兵”的称号。
在训练中,吕艳丽既严格苛刻,雷厉风行,也以女性特有温柔细腻,在细微处关照队员。“伤病在所难免,吕教练不会让我们硬上,她在布置战术时会特意把伤员放到后半船。”刘孝俊认为,吕教练“粗中有细,思想深刻”。王强强言简意赅,“罩着我们。”
吕艳丽总是告诉大家,队员是运动员也是将来的教练员,所以要学会有意识训练,不断总结经验。队员们也把这句话记在心里,训练时不仅交流技术经验,也会主动指出队友的不足。“有啥说啥,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进步,没什么不舒服的。”
同艰苦的训练任务相对的,是龙舟队轻松快乐的训练态度。每当训练告一段落,刘孝俊都会扯开嗓子为队员们的合唱开个头,很快队员们嘹亮欢快的歌声就在东昌湖上回荡开来。
同职业队相比,聊大龙舟队的团队氛围独树一帜。他们的待遇根本没法同职业队相比,但是同学们不求回报,他们面对压力克服困难,无私奉献不断成长。大家总是说,“职业队是金钱关系,我们不是。”
2012年对吕艳丽和聊大龙舟队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龙舟队成立以来参赛次数最多,参赛级别最高,成绩提高最快,取得荣誉最多的一年。经过前后八场比赛的历练,整支队伍的气质发生了质变,“算是我们破茧重生的一年吧。”
新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聊大龙舟队近几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在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日本冲绳第三十二届龙舟邀请赛、中国枣庄四地两岸龙舟邀请赛等赛场上摘金夺银,每年都会在全国性的龙舟大赛上有所斩获,逐渐确立了国内高校中的霸主地位。
但是在吕艳丽心中,这还远远不够。“运动队不能关在家里闭门造车。”她说,体育队伍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提高,只有见识到更高水平的对手,才能超越自我,更进一步。她将目光投向了职业联赛。
吕艳丽为此多次同中国龙舟协会接触,争取到参加中华龙舟大赛和中国龙舟公开赛的资格。龙舟职业联赛,甚少有大学生代表队参加。
中国龙舟公开赛共十一站,聊大龙舟队在鄱阳湖站中成绩最为出色,最终以总积分第八的成绩进入年终总决赛。值得一提的是,鄱阳湖站比赛5000米环绕聊大龙舟队作为本小组第四个出发的队伍,成功超船,一举将香港明记、广州人和、浙江瑞安、湖南汩罗等职业队伍拉下马,以21分29秒41的优异成绩夺得第四名,将自己的最好成绩提高了近44秒,在第二组中位列小组第一。
吕艳丽认为,高校队伍同职业队的差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大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同样是职业队无法相比的。“我们的200米和500米的成绩同第一只差两三秒,当然技术还有待完善,但是每场成绩的提高实实在在。”
聊大龙舟队的实力得到职业队的一致认可。队员们特有的精气神也引起了职业队的关注。赛后,有十名队员被本次中华龙舟大赛亚军江苏武进太湖湾龙舟队挖走,正在积极备战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的比赛。
中国高校的龙舟运动尚处在普及阶段,运动员的前途问题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龙舟运动员能够签约职业队的情况非常少见。就此而言,能同江苏武进太湖湾这样的职业队伍建立联系,对聊大龙舟队甚至中国高校龙舟队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对吕艳丽和他的龙舟队来说,发展的困难依然很多。特别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先天条件突出的大学生拒绝参加龙舟队。另外由于学生毕业等因素,每年都会有新人加入,会有“老人”退伍。可谓是“铁打的吕教练,流水的龙舟队”。 队员先天条件的不足,和新老队员的频繁交替,给龙舟队训练和成绩的稳定与提升造成很多变数。
“谢谢学校为龙舟队配备了碳素浆,质量非常好,队员们别提多高兴了。如果能在其他方面多些补贴,特别是饮食营养上,那就更好了。”提到钱,吕艳丽和她的队员们有些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