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大学之宅

  在材料学院2012级学生郭薛瑞眼中,同宿舍的王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人。“足不出户”是王凯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把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宿舍的床上度过,闷着头摆弄手机上网或者PSP(掌上游戏)。“腼腆得近乎自闭,”郭薛瑞这样评价自己的舍友,“跟我们交流很少。”

  大学中奉行蜗居之道的宅人不在少数,他们既继承了过去前辈们的蜗居经验,又结合时代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宅文化”。

  迷惘青春,下意识的选择

  放眼大学校园,总是有那么一个迷茫的群体,不知道今夕是何年。对于他们而言,蜗居生活都是“迷惘中的下意识选择”。

  汽车学院的2012级新生李方逸的蜗居生活开始于军训结束后两周左右,他把自己的宅男生活戏称为“屌丝遁世”。同很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样,他入学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应该有知识渊博的老师、相见恨晚的知己、充实丰富的校园活动,每天都应该闪着光。”但很快,他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

  开课后,李方逸发现自己跟新老师的讲课节奏完全脱节,老师讲课不仅进度快,而且丝毫提不起他的学习兴趣。课下,“浅薄”的校园活动更让他失望透顶。团建月的班级活动让他感觉非常可笑,“所谓的‘交通调研’,不过是发传单、拉条幅,一群人嘻嘻哈哈走个过场,都是形式。”竞选学院学生会失败之后,李方逸对大学生活大失所望,完全没有了大展抱负的想法。

  遭遇挫折的李方逸没有跟新结识的同学提起过,而是选择了同中学同学交流。渐渐,他习惯了上QQ跟老同学聊天,倾诉心中的郁闷,询问老友的近况。“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也不知道聊的是什么。”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没有了高中时期学业压力的李方逸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年末才考试,那时候世界末日都过去了”。他表示自己想考研,但那个对他来说实在太过遥远。

  总是窝在宿舍,李方逸的情绪和状态并没有得到好转,无所事事的他选择上网打发时间。“高中上个网跟犯罪一样,现在不上网,就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了。”

  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迷失节奏的不止大一新生。据文学院2010级学生王晓磊讲,他自己之前并不宅,相反,大学前两年,他忙得很。“学生会里面跑动跑西。”但是大三换届卸任之后,王晓磊突然闲了下来,没有了催命似的电话,面对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他茫然失措。“一开始特别兴奋,感觉跟放了长假一样。”每天下课之后,他就抱着“把娱乐时间补回来”的想法就窝在宿舍打游戏。

  同样怅然若失的还有失恋者。美术学院的2010级的芳芳今年十月份跟谈了两年的男朋友分手之后,一直在宿舍过着足不出户的日子。“只想躲在网络里。”据她讲,之前她的大学生活全部都是围绕着男朋友规划的,什么时间吃饭,去哪里玩,买什么东西,男朋友就像她生活中的一根轴,现在那根轴被抽掉,“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

  幸福的人总是一样的,不幸福的则各有各的不幸。在他们这些陀螺一下子失掉了抽打他们的鞭子后,一律借着惯性原地自转几圈后纷纷陷入静止状态,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该如何安排。于是,短时间内,宿舍成了这群人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归宿。在宅文化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的今天,阵地失守,集体沦陷。

  数字时代,难以独善其身

  网络所建立的强大世界真正做到了让大学生们不出宿舍门,尽知天下事。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习资料到时政要闻、娱乐减压再到交友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强大功能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紧张的中学生活决定了大学生缺乏合理使用网络、电脑的经验和常识,网络对拥有大把自主时间的大学生而言,诱惑比中学生尤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宅者宅。大学里,每个人都会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并在群体里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一个人也经受着来自群体的考验,一个群体的行为作风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学院2011级的周立是热门游戏“魔兽争霸”的忠实玩家,特别喜欢玩其中一款叫Dota的地图。在他的影响下,他们宿舍渐渐都成了这款游戏的脑残粉。他们在电子竞技平台——“11对战平台”的天梯积分都在1500分左右,属于路人中水平不错的玩家。

  同李方逸的困惑类似,周立进入大学之后也遭遇了受人冷落的挫折。周立在大一时期在学生会非常努力,但是换届的时候竞争部长失利,便开始了“游戏人生”。“大一虽然很喜欢,但是玩的并不多。”大二之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游戏上,游戏账号的积分上升也很快。

  周立坦言游戏的魅力难挡,在游戏中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把现实中的不愉快统统忘掉,“Dota这个游戏有难度,很有玩头,一开始输多赢少,但是一旦赢了,就更想玩。”据他讲,这款游戏要求同队的五名玩家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全宿舍的人一起玩,交流方便,胜率往往很高。在游戏中的忘我和胜利之后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感的缺失。

  这款游戏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条名为“中国高校Dota排行榜”的微博,显示各大高校中不乏2000分以上的路人高手。而据周立讲,要升到这样的高分非常困难,耗时耗力。“1400分往上就很难升了,打一盘平均需要半个多小时,而每场获胜之后只会得几分,如果输的话还会掉分。”

  相对于男生蜗居时在游戏上的不遗余力,女生们则更舍得在淘宝上花费时间。不难发现,每天中午,南苑餐厅附近的快递堆积如山。文学院小梦是网购的拥簇,仅“双十一”当天,就在天猫上抢购了两双靴子,一件羽绒服和搭配的下摆裙。

  “看着看着就相中了,就算手头拮据也要买到手。”小梦在解释自己的网购情结时表示,网购对女生就像游戏对于男生,更多时候是“看着玩”。“看便宜就买了,不管用不用得到。即便用不到也要给它想个将来可能用到的地儿。”她说,每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对自己感觉不满意,想穿的更美的时候就想去淘宝上逛一圈。“女人么,最绕不过去的就是衣裳。”

  她感觉网购比逛街更花时间,因为能得到的信息量更大,可供比较和选择的地方更多。“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比着比着,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

  相比于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给大学生们的宅生活平添了更多的乐趣。更简单,随时随地。智能手机最为功能强大的终端,可以让客户自由下载各种游戏应用。水果忍者、捕鱼达人、逃离神庙等小游戏,让很多内向的学生找到了可以打发时间的东西。人人、微博的信息交流,让他们失去了在现实中同他人交流的愿望。淘宝、天猫也拥有自己的桌面应用,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逛”。

  整天抱着手机往返于教室、餐厅和宿舍,虽然他们的人在动,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眼睛都在死死盯着手机屏幕。

  因人而异,蜗亦有“道”

  当然,蜗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大学的众多宅人中,有一批人并不是因为“闲着没事”才选择蜗居。有些人天性就爱躲进小楼成一统,对于他们而言,宅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的蜗居生活不是漫无目的的消磨时间,而是基于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可以利用网络做的事。这些人当中不乏性格开朗的人,但是更喜欢在网上花掉时间,比如逛论坛、刷微博,他们喜欢的电影、动漫等等只有坐在电脑前才能欣赏。

  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他们精神面貌良好,生活作息正常有规律,对宅这一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有清晰的认识和良好的把握。这些天生宅人的精神状态让其他宅人羡慕不已。

  事实上,即便以世俗的标准,很多宅人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成绩,为宅人正名。

  砺剑协会是后备军官学院今年成立的社团协会,以创新研究为主。按他们的话说,他们的宅是“有水平的宅。”砺剑协会会员,在今年山东省机器人大赛指定组中获得二等奖的2011级国防生许云龙非常喜欢琢磨、摆弄小零件。对他来说,宅在活动室里做实验是一种非常有乐趣的事情。

  不出意外,许云龙每天会拿出时间去活动室继续自己的科技创新,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他从来不认为整天猫在活动室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他觉得,在必要的交流的前提下,科研创新最需要的就是静专思主地反复试验,蜗居几乎是达成目标的必要途径。

  大二的牛传斌也是一个科研爱好达人,他把买来的“两驱赛车”亲切地称作“老婆”,搞电路,学单片机,大把的时间待在学院或者自习室。他们也偶尔会拿看电影、吃饭、小游戏来娱乐、放松。

  文学院的刘浩远是同学老师眼中的“书虫”和“呆子”,浓郁的书香气是刘浩远的蜗居之道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在学校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窝在阅览室里读书,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身在书斋,心忧天下。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他最喜欢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从陶渊明到海德格尔,他讲起来头头是道。而对很多文学理论,他的认知与理解,在这个时代的学生当中实属罕见。刘浩远是宅人,但本质上讲他更是一名文人,他推崇人的思想的独立和自由,身上有一股中国文人悲天悯人的气质。

  当大多数学生用网络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的时候,刘浩远将认知的重点放在了书本上。书给刘浩远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同大多数宅人相比,他的心态更加阳光,心境更加平和。他在解释自己为何“能坐住”时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好奇,快乐。”(应采访者要求,部分人名采用化名)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