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山东省高校师范类学生从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我校五名学子喜获一等奖,其中三位来自文学院,成绩斐然:范倩倩获得高中语文组一等奖,丁伟、李艳君获得初中语文组一等奖。文学院副教授张卫红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学院、老师三管齐下,玉汝于成。 学生:全力以赴 “临危”不惧
轻轻叩响李艳君的宿舍门,摆满了书籍的书架首先映入眼帘。她说,比赛回来后,自己一直在休息调整,因为实在是太累了。她希望短暂的调整过后,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本次比赛中,从院赛,到校赛,再到省赛,五个月的拉锯战,过五关,斩六将,她走到了最后。当被问及参加此次比赛的初衷时,李艳君说:“我有考教师编的打算,参加比赛是希望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当踏进鲁东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觉得来都来了,就一定要尽力。”说这句话时,这个活泼、干练的女孩脸上写满了自信。这五个月里,文学院三楼的自习室成为了她的备赛根据地,熬夜也自然成了一件平常事。为了修改PPT,李艳君有时候会熬夜到凌晨五点多,不断地修改讲稿,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不惜从头再来,就这样,一直修改,直到比赛开始的前一刻。“长时间的备赛就像在打一场拉锯战一样,虽然过程很艰难,有时候都有放弃的冲动,但我始终相信付出就有回报,埋头干,就一定行”。她微笑着说。她是一个低调的人,不愿对自己的付出侃侃而谈,在她看来更有意义的是期间老师、朋友的帮助。“准备的那段时间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有时自己忙得焦头烂额,朋友忽然递过来的酸奶和星球杯会给我很大的力量。他们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检验山东省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平均水平,决赛名单中除了学校推荐的选手占50%外,还有教育厅从各校初赛名单中随机抽取的50%。丁伟和范倩倩,即在被抽取人员之列,可谓是“临危”受命。因为他们的实际准备时间仅20余天,任务更为繁重。“时间匆忙,从一开始的‘中大奖’心态,到后来的平常心,从一开始的消极怠慢,到后来的真心热爱……通过比赛,真的让我懂得许多。”丁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同样,为了力求精细,范倩倩也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稿子,据范倩倩说,她的稿子至少被改了几十次。最后拿到手的稿子几乎已经找不到原来初稿的影子,其精益求精可见一斑。
当谈及参赛感受的时候,范倩倩说:“多一次经验总比没有经验强。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付出努力,下了工夫,一切皆有可能。对于我个人来说,此次比赛也是令我十分难忘,受益匪浅。一路走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
正是如此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态,才让他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学院: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本次比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文学院院领导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为了准备这次比赛,文学院从领导班子到选拔赛的评委老师,从团委书记到学生会干部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上学期暑假前文院就举行了两轮院级选拔赛。力求精益求精。
“准备比赛的努力十分重要,但四年的学习基础才是根本。文学院平时对学生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实践能力,这才是取胜的关键。就像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张卫红在接受采访时说。而高素质并不仅指语文教育的专业水平。“在赛场上,要经历说课、讲课和答辩三个环节,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沟通交流畅快,这与我们学院的日常培养是分不开的。”对于文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张卫红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文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五项基本全能,对于师范类学生应当具备的普通话、朗诵、粉笔字、信息技术等技能要求严格,定期考核,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等基本素养得以提高。重视人才培养,这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稳固扎实,人文素质能力的完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文学院注重加强低年级同学对专业课学习与就业教学之间联系的认识,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水平。最后,文学院还围绕提高本学院学生的专业素养,开展了一系列和学风建设紧密相连的活动,比如“诗词天下”、“金话筒主持人比赛”、“ppt制作大赛”、“普通话达标测试”等一系列活动,用竞赛的形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
谈及比赛感受,张老师谦虚地说:“这就好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的自身素养是大家培养的,其他老师的教育是前几棒,而我不过是帮助他们冲刺的最后一棒而已。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是因为文学院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
老师:事无巨细 体贴备至
在采访中,几位获奖选手无不透露着对指导老师张卫红的感激和爱戴。张卫红,文学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艺术教育研究,曾被评为“聊城市教学能手”,多次被评为聊城大学实践教学先进工作者和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一个花纹淡雅的茶杯,一条浅色丝巾,一副深色边框眼镜,朴素简单,低调谦和,这是张卫红老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从最初的准备比赛到最后的载誉而归,张卫红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给了参赛学生很大的帮助,而她细致周到的关心和鼓励更是让学生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参赛者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感受到最真切的温暖。“张老师工作很忙,但她还是挤出时间给我们作辅导、一遍遍地改稿子,字斟句酌,经常忙到很晚。”范倩倩告诉记者,张卫红在生活上对学生也是十分贴心细致,参赛学生丁伟说:“我的杯子落在报道场地,张老师立即给我买了一个;她还为我们准备了菊花、甘草等护嗓子的茶;在比赛时她一直在台下微笑着鼓励我们。”
但带领学生准备、参加比赛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被随机抽取的参赛学生因为有考研考公务员等打算,一开始并不想参加比赛,转变他们的思想十分必要。为此,学校开了动员大会,我们也找他们做工作,使他们把所谓的负担视为前进路上的挑战,让他们明白这一次专业磨练会为他们将来的面试奠基。最后,他们还是积极主动的去准备了。”为了让学生在比赛前亲临一次“战场”,张卫红安排了试讲,但因为头天晚上准备太晚,太疲惫,学生们发挥的不是很好。“他们信心不足,我一直鼓励他们,让他们把最糟的状态留在今天,用自信迎接明天。”对于学生来说比赛不仅是比赛,更是调整心态,提高自己教学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手段,从实战角度强化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也为以后的考学、就业面试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此次采访中,张卫红对比赛所取得的荣誉只字不提,更多的是讲比赛带来的收获和认识。在她的身上,聊大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园丁形象,可见一斑。这正是人民教师的高尚品质,更是一届届师范类学生应传承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