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下辈子还当思政课教师———记李海英教授

  201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教育部办公厅表彰了10名“全国师德楷模”、100名“全国师德标兵”。我省有5位教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其中之一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海英教授。

  李教授执教32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 “名言”:“如果有来生,我还愿做思政课教师,我还愿在聊城大学工作!”这句发自肺腑的感慨,表达了李海英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的真诚心声。

  “愚人”和“慢人”

  李海英教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 “老模范”———2004年获聊城大学 “两课”先进教师奖;2005年获得聊城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称号;2011年获评山东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聊城大学师德标兵、校级“十一五”本科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获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聘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评审委员……直到获得“全国师德标兵”。沉甸甸的奖项,是无数次课堂教学的积累,也凝结着他数十年教研工作的心血。同事们恭贺他“实至名归”,李海英的心情却只有“诚惶诚恐”,“作为一个愚人和慢人,学校给我的荣誉太多了。”什么是“愚人”和“慢人”呢,李海英有自己的定义。他觉得自己是“不善生意、不善冒险、不善交往的愚人,也是一个悟道比较慢的慢人。”“当一名教师,能够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和青年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相长,大概是最适合我的职业。”

  世上自认聪明人的很多,自认是愚人和慢人的还真少。因为从不梦想靠天赋聪明忽悠学生,在教学上,李海英教授用的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苦功夫”“笨功夫”。他非常重视中学课程和大学课程的衔接,密切关注中学教材的内容变化,自己在课堂上不讲重复内容,同样的历史事件,必须突出新重点,增加高度和深度。为了摆事实讲道理,李海英广泛涉猎教材外知识。仅就找论据来说,李海英总是力求找到最翔实充分的论据,这就需要翻阅大量古今中外的资料,自己再反复比较分析,找出最有权威的数据,设计出数表、图表、关系对比表,方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他注重学术界的最新进展,看了几十本书,可能用到课堂上的只有一本;看了几十篇论文,可能用到的只有一篇;每天浏览大量的时政新闻,是让自己的课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除了注重学习,李老师的日常生活也围绕着教学转。觉得自己嗓音不洪亮,常喝冰糖泡胖大海;不吸烟不喝酒,早睡早起,课前再喝上一杯浓茶或咖啡让自己兴奋起来;业余喜欢听评书,也留心学艺人如何掌握讲述节奏,怎么抖包袱,吸引听众……李老师先后讲授了四门课,门门课学生评价都不错。2004年省高校德育教学评估,省专家组听了他的课,评价很高,“几乎把所有好词都用上了”。2005年,聊城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观摩赛,李海英得了文科第一名。

  备课、上课,几十年就这么两点一线,他没觉得生活枯燥,板凳太冷,只感觉教学材料越积累越丰厚,课越讲越有劲儿,用心血铸成的犁铧把三尺讲台躬耕成一片沃土。

  这样的“愚”与“慢”,承载的是大心胸,收获的是大智慧。

  

  用“三爱”去“传道”

  2015级新生入校教育,李海英教授应邀以《龙马要有精神,追梦毕竟成真》为题作形势政策报告。他的报告从古代文明讲起,带领学生纵览上下五千年,纵横开阖,充满激情地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梦正在实现。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满脸的兴奋和憧憬,听到精彩处,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像这样的形势政策课,李老师每学期都要上好几场。

  李老师有比较强的使命感。作为思政课教师,他爱自己的思政理论课,爱自己的教师岗位,也爱学生,用这“三爱”去当好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他常说:“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师,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他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现实问题,每逢有党的重大决策,或网络上出现重要争议,总是第一时间纳入课堂,教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正能量传达到学生心中。

  为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李老师在学期中间,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们用记名或不记名的方式,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一篇长文,把听课的感受反馈回来。李老师珍藏着这些“小纸头”,一本本装订起来,年复一年集成厚厚的一沓。

  记者翻开这些已经发黄变脆的纸张,仿佛看到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有的学生很调皮:“我觉得老师讲课太‘不好’了,‘坏’就‘坏’在我不得不听,想干别的事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提希望:“我们大学生就不要背历史事件的细节了,只了解事件发展的脉络就好,期盼考试题更灵活”;更多学生谈收获:“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历史发展是不能割断的”,“我们是新时期的年轻一代,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有责任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您让我们明白,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步入大学,听思政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领会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几年来,李老师义务担任商学院学生组织新民学会的指导教师,心甘情愿地为青年学子们解疑释惑,报告辅导。他认为这是了解学生、教学相长的好途径。

  每次开课,李海英都把自己的手机号、邮箱、QQ号等联系方式写到黑板上。学生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遇到难题,向他咨询,他结合学生家庭和个人实际给出建议和意见。有些学生听了李海英的课,喜欢上了思想政治理论,他们跨专业考上了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政治类硕士研究生。

  谈到自己的学生,李老师的话里满满都是父亲般的自豪,“都说80后、90后排斥主流思想和观点,我还真没这么觉得。孩子们不像社会媒体说得那么叛逆。在信息大爆炸、互联网大盛行、中国梦大实现的时代,他们信息丰富、个性张扬、思想解放、前途无量。一代更比一代强!”

  不用扬鞭自奋蹄李海英52岁时获评教授,为了激励一下自己,他定了一条自嘲式的座右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所在的教研室内部制度完善,有固定的集体研讨时间。李老师向青年教师讲解教案的书写、课件的制作、课程的讲授等,无私地把自己制作的课件发给青年教师参考。他还到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去听课,一边听一边记,课下再详细和年轻人讨论授课细节,提出改进意见。

  2012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刚刚成立,教研室的刘媛老师患病需要住院手术,想到大家授课任务都比较多,心里很着急。她跟李海英老师商量,李老师自己当时也是一周20多节课,他毫不犹豫地让刘老师及时住院,主动替刘老师上课,并动员其他老师共同分担她的课程。手术后,李海英老师还去医院探望刘媛,刘老师心里暖暖的,觉得教研室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014年,山东省举办首届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李老师帮助参赛教师录像、制作光盘等,在讲课题目的选定、讲稿的内容、包括教学手势等细节上,他毫不放松,一点点指导大家。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从ppt中的一个图片,到讲稿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再到事例的运用、讲课的语气、神情等等,李海英老师经常和青年教师们一起,讨论到夜里11点多。最终,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赛后,李海英老师又和青年教师一起开会,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在他的带领下,教研室全体同事团结一心,在教学和研究中共同进步。

  从2005年开始,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李海英带领团队,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精品课程网站,2011年获评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学生们可以在线观看课程录像,浏览课外学习资料,自主测试,实现了教学与备课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通畅交流。2014年,他获得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他们团队精心制作的课件,连续获得了第10届、第11届、第12届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教研成绩是团队成员的心血结晶,团队外的孙仲涛老师、李庆华老师、杨葆华老师也付出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无私援助,学院、校教务处的领导也大力支持。在一个团结互助、干事创业的大氛围中学习和工作,自己觉得很享受。”

  今年,李海英的儿子李政一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一名思政课教师。学院党总支书记魏宪朝高兴地对李海英说:“李老师,您的名言可以改个字了,改成———下一辈也要当思政课教师!也要在聊大工作!”

  采访中,李海英老师反复强调,自己生活在聊大何其幸运。“咱们学校的思政工作在全国高校中走在前列,这是一个涵养思政课教师的大环境,我获得的荣誉,也是外界对于学校思政工作的肯定。没有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我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是没办法把工作做好的。”“我知道咱学校还有很多领导和老师比我做得好。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有一些还没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倍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来报效国家和学校!”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