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用创新教育激活创新潜力

  霍一心,我校2012级环规学院学生。今年6月份,霍一心与他的队友韩明扬,提前成功入职Esri(北京)软件研发中心。9月份,在北京他以第12届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特等奖获得者的身份,从自己的偶像—————GIS届传奇人物Esri总裁杰克·丹杰蒙德的手中,激动地接过了“2015年ESRI青年学者”奖杯。

  

  Esri是全球GIS技术的领军者,也是世界第五大私营计算机软件公司。Esri在北京的研发中心隶属美国总部的软件研发部。在网络招聘的公司简介里,Esri(北京)软件研发中心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渴望来自你们的信念、激情、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霍一心、韩明扬正是以超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赢得了他们的青睐。

  纳入学分管理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规定动作

  11月2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专业创业的未来”的演讲在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火热开讲。山东金正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家斌正在与大学生们分享他创业的成功经验,并就专业创业的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鼓励有志创业的同学勇敢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这是一个名为 “创新·创业·就业大讲堂”的双创教育课程,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品牌活动。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创业导师、企业家、创业者、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等,为大学生启迪创新创业精神。央视《致富经》栏目主持人刘栋栋、“草根创业英雄”李振江、“山东双创之星”齐琛琛等都曾亮相大讲堂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2013年,我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推行创新创业学分,规定每名学生必修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让创新创业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规定动作,同时对有双创项目的学生给予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并允许他们把学分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分进行置换,还可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这样就既保障了创新的时间,还能解决创业的后顾之忧。

  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了 《创新学》《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对有兴趣和意愿的学生开设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并依托“创新·创业·就业大讲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和建议。目前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双创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全国大学生3D创新设计大赛获特等奖的“新中式园林设计之轩景宜苑”创新团队,正是从“双创”通识课程中得到启发,并结合创业指导师的意见,设计时注意了作品的实用性、市场导向,从而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大奖,同学们也“很期待得到双创实践学分,置换后就可以免修不感兴趣的课了”。

  教育,教师是关键。学校选拔组建了一支创新创业教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每年从企业、校友、兄弟院校聘请“大学生创业导师”“青年创业导师”等,逐步建设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立双创教育教研室的工作也正在推进中。学校还把教师指导成果纳入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考核指标体系中,并给予指导教师适当工作量补贴,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

  “老师经验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他们的建议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化工学院的“Flukon”团队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他们成功研发出新型固体粉末消毒剂,目前正在做市场推广。研发过程中,导师在实验场所、实验方向和试剂等方面给予的帮助和专业指导,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实验的成功。

  搭建实践平台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创新,平台很重要。学生很多的创新点子,都是在解决问题时灵光一闪,这一闪的灵光忽明忽暗、摇曳闪烁,随时有可能熄灭。学校必须为这些创新星火提供一个“可以燎原”的避风港和加速器,才能促使这点星火更加坚韧、更有力量。

  为此,学校建立起了不同面向、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各类服务机构,为各类具有不同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服务。

  

  “一专业一竞赛”,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竞赛项目,具有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各学院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设立一个或多个竞赛项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极大地扩大了创新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该项目同时降低了学生参与创新的门槛,且贴近专业学习,更易获取专业老师的支持,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农学院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团队,就是在参加学院“一专业一竞赛”中脱颖而出,后经专业老师指导完善,最终荣膺全国大学生3D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今年九月以来,我校学生先后在教学技能大赛、结构设计竞赛、金相大赛、3D设计大赛、医药生物技术大赛、GIS大赛、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数学竞赛、网络安全技能大赛、模拟法庭比赛、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众多奖项。而这些学生团队,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学院、学校前期举办的相关专业竞赛项目的磨练,和在实验设施、培训指导以及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2014年开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另一个助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这是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开展的一个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学校拨出专项资金,每年在学生申报的基础上筛选出上百个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予以资助,2016年更增加到200项校级立项项目。目前立项的近400个项目已有近百项顺利完成结题,结题项目近半数的成果参与学科竞赛项目并获得奖励。

  在综合实验楼九层,有一个创新创业学院和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的创新实验室,E通科技社是该实验室的常客。E通科技社是一个上百人的社团,他们的“商业及个人精致视频制作”和“外号”水果店大创计划项目,基于单片机和FPGA设计的程控滤波器、基于ARM的家庭安全保护系统和智能客流量统计系统都已得到学校、学院在资源、技术上的支持和资助。正如社员们说的那样:“正是有了学校的支持与老师的悉心栽培,我们这些有梦想的人才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和超越”。

  为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重点支持,学校在相关优势学院筛选了1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12个学科竞赛基地,这些基地依托学院的教学、科研优势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实行共享,同时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团队开放共享场地、仪器设备、图书文献等,方便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霍一心所在的3S创新实验室就是学校重点扶持的创新基地之一。这个实验室,是2005年环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3S”是全球 定 位系 统 GPS、遥 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称。到目前为止,已共获得国家级奖项8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3项、优秀奖31项;省级奖励3项,其他奖励13项。可谓硕果累累,战绩辉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第12届Esri杯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中国)总决赛上,我校霍一心、韩明扬等四名本科生成为最闪亮的明星,他们的作品《杭州市公共自行车辅助调配与数据分析系统》以高出一等奖20分的绝对优势夺得该项赛事特等奖,填补了近几年中国区此奖项的空白。 创建孵化基地帮扶学生走好第一步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勇气、能力,更需要实力。青年大学生勇气可嘉,能力可逐步锻炼提高,但在实力方面大多两手空空。学校能够扶上马,送一程,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给创新创业者解决场地、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学校建设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构,分别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由各学院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是分散式的、就近就便的本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团队可就近入驻,就近就便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也便于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学们亲切的称呼工作室为“创业苗圃”。当前已有18个学院在教学楼、实验楼腾出场所予以建设。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位于综合实验大楼九层,是学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设立的。孵化园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水电、网络接口、办公桌椅等基本办公条件,时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沙龙,提供政策咨询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在孵化园区,创新创业学院还建设了创业培训教室,购进了创业沙盘、创业模拟实训系统,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高级创业培训,时常邀请国内著名创业培训师前来授课。

  “Flukon”创新团队就充分利用了孵化园的便利条件。他们经常来到孵化园,与其他创业团队交流,虽然相互之间无法提供专业帮助,但彼此的经验却能相互启发;项目遇见困难时,孵化园里的老师也能帮忙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零分之壹工作室主要制作原创创意视频,该团队也有类似的感受:“每个企业的创业初期即低谷时期,与在社会闯荡相比,学校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唯美惠假发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的学生企业之一,该公司的跨境电商贸易在欧美和非洲市场实现了稳定的盈利,这个创业公司就是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得挑战杯国家奖的项目衍生出的。马上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广电编导专业优势的创业公司,入驻孵化园后,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重新定位公司发展目标,调整员工发展规划,以公益微电影带动公司文化建设,树立公司品牌,现在已成为业界口碑良好的企业。园区还促成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抱团发展,动漫文化区的四家入驻企业相互补充,与其他视频制作公司深度合作,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而园区中计算机技术类企业从大数据采集与应用到手机客户端(APP)开发,更是各创业团队首选的合作伙伴。

  孵化园自2014年设立至今,先后选拔入驻企业38家,现已工商注册18家。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也将申请工商注册,以便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加细致和周到的服务。

  目前,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从创新创业课程启蒙,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初试牛刀,将训练计划的成果参与学科竞赛进行深化提高,成熟的项目进驻孵化园实现项目转化这样一条龙的完整体系。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认知正在逐步深化,各个环节的细化调整也正在进行。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