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冠县梁堂镇党委书记韩辉一行为我校送来锦旗,感谢我校“第一书记”在三个省级贫困村里精准扶贫,为村民脱贫致富所作的重大贡献。
“村里就一条10年前修建的路,常年失修,基本没啥产业增收项目,全村能出去打工的青壮年都出去了,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留守在村,每人一亩三分田,靠着耕种小麦玉米等基本农作物过日子,名副其实的贫困村……”这是第一书记李慧川刚入村时第一印象。短短两年过去了,村道宽展平坦,路旁的白蜡、石楠、紫叶李郁郁葱葱,胡同硬化整洁、墙壁粉刷一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新建的蔬菜大棚、长势良好的苹果园,孕育和生长着乡亲们的幸福和希望。堆积在村民心头的难事、急事一件件得以解决,“第一书记”们也真正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新修的电和路,让俺们一辈子不作难了
康寺地、杨寺地和要庄,是冠县的三个省级贫困村,村里缺少劳动力,缺少产业项目,甚至缺少对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信任。第一书记进村了,村民们悄悄嘀咕:解放后前前后后来了十几个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都拔不掉穷根,这次来的第一书记也没有三头六臂,靠你们能解决问题?
李慧川、赵勇、马飞三位第二轮省派第一书记,牢记党和组织的重托,从报道第一天始,吃住在村里,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逐户走访,先从唠家常开始,熟悉每家每户的实际困难: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商讨脱贫路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孩子因为贫困辍学,还有全家人挤在漏雨的房子里,为一日三餐发愁。”乡亲的贫困让三位第一书记感同身受,尽快带领村民脱贫,成为了首要目标。他们立即行动,不等不靠,从基层党建抓起,统一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认识,先从村容村貌及产业项目配套设施推进入手,积极主动地向有关部门跑项目,组织工程招标,开始铺路、修排水沟、架起太阳能路灯、架设生活和农用用电变压器。村民们很快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变:主干道和胡同都是硬化路面了,下雨天脚不粘泥就能到田间地头;架起了太阳能路灯,村里的夜晚亮堂堂的;电力变压器增加了,原来到了农忙灌溉时节,村民得排队熬夜浇地,全部浇完需要一个月,现在不用熬夜,全村的地一个星期就能浇完。
同时,根据入户调研的情况,第一书记发现,一些村民符合低保标准或符合残疾人办证条件,但是不了解政策,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府补贴。他们主动帮这些农户申报,专门邀请县中医院的专家和残联领导上门入户服务,让这些人拿到了政府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或残疾人补助。村里还有刚刚考上大学,却为学费发愁的孩子,第一书记想办法联系省体育彩票中心,给予贫困户的学生数千元助学金,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看得见的变化、实实在在的工作,让第一书记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百姓们激动地说:“好书记是真心替我们着想!新增的用电设备,让我们这一辈子不作难了;新修的路,让我们这一辈子也不踩泥啦!”
有了蔬菜大棚挣的钱,我要翻盖新房
2016年6月15日,是赵勇来杨寺地村的第485天,村里的秦西亮正在拆房,看到赵书记,秦西亮高兴地说:“去年盖的蔬菜大棚,挣了几万块钱,今年把房子翻盖一下,不住漏雨的房了!”秦西亮家有3个孩子,一个孩子一级残废、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都上学,之前他家仅种植了几亩地的麦子、玉米之类的粮食作物,生活非常艰难。赵勇帮助秦西亮给大儿子申请了残疾人补助,鼓励他建起了4亩地的蔬菜大棚。与秦西亮家一样,康寺地、杨寺地和要庄3村还有不少贫困家庭,都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入村后,第一书记制作了调查问卷,到村里老党员、贫困户、种植养殖户家中,就村里开展什么农业产业项目,听取他们的建议。“开展特色产业,不能一刀切,得依靠乡亲们的自觉自愿。”他们告诉村民:大家脱贫致富,一靠国家、二靠自己,有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资金,只要大家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开拓农业产业项目,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提到开展特色产业项目,思想保守的村民心里打起了鼓。“农民不就得种地吗,不种地吃啥?”“你们所说的扶贫资金,真能分到俺们手里?”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第一书记把村民组成“考察团”,带领他们去东昌府区、莘县、高唐等地的产业项目优势村,让乡亲们亲身感受这些“先进村”的新面貌。
农民们头脑活泛了,李慧川、赵勇和马飞就多次召集村委会、村民大会,集体商议脱贫对策,找来农业专家论证产业项目的可行性,第一书记小组的组长李慧川带队,20余次带领村民、县果品站专家赴威海、烟台考察。根据村里缺少劳动力、缺少种植技术的现实情况,最终敲定了发展蔬菜大棚和“省劳力、果品好”的“矮化自根砧”苹果种植项目。
在“第一书记”的积极推动下,尊重贫困家庭意愿,聊城大学帮扶的三个贫困村新建春秋蔬菜大棚24个,占地百余亩,覆盖贫困户24户,蔬菜春秋大棚建起半年就见到了经济效益,每亩大棚年收入预计达到2万元。精心选购的果树苗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140个贫困户种植了苹果500亩,第三年进入盛果期每年每亩可收入1.5万元。没有劳动力的120户贫困家庭,屋顶上架起了光伏发电设备,共计93组,每组设备每年有数4000余元的收入。短短两年时间,三个村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了巩固扶贫成果,第一书记撤离后产业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不脱钩,李慧川所在的康寺地村,通过积极争取,成为山东省科技厅一对一帮扶的、聊城唯一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并建立起了省级“农科驿站”,长期派驻农业科技特派员。
感谢大学给俺们派来的好书记
2017年春节前夕,我校领导马春林、蔡先金、徐传光带队,分头来到梁堂镇康寺地、杨寺地和要庄,走访慰问帮包村贫困户和党员,给他们送来了节日祝福和生活用品。老支书紧紧握住马书记的手:“感谢聊城大学,感谢大学领导给俺们派来的好书记!”
省委选派第一书记扶贫的政策,得到了学校党委和领导的全力配合。符合条件的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报名,学校组织部从中挑选优秀干部任职“第一书记”。在夏立军等第一轮“第一书记”返校后,学校又派出了李慧川等第二轮“第一书记”。由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和农村工作差别很大,省委组织部组织第一书记培训后,学校领导还会找第一书记们个别谈话,反复叮嘱他们注意乡村工作的原则和要点。每年寒暑假,校领导都会前来看望驻村第一书记,到当地贫困群众和党员家中走访慰问,听取他们目前面临的困难,让“第一书记”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第一书记的工作,也得到了学校相关单位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第一书记”对村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注册,校团委组织动员优秀大学生担任“爱心志愿辅导员”,和帮扶对象签订“爱心结对卡”,达到“一对一”长期持续的定向帮扶。农学院专家们也常年定期入村开展讲座,全程对产业项目进行指导。音乐学院组织的“百场微演”活动,为村民们带来了文艺演出。传媒技术学院还联合冠县宣传部拍摄微电影《一腔大爱撒夕阳》等,对外宣传,扩大扶贫工作在社会上的关注度。
第一书记任满返校了,但是第一书记们和村民们之间的情感没有断。书记离开时,嘱咐乡亲们继续坚持把特色产业搞下去,镇政府和村民们都希望第一书记们“常回家看看”。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梁堂镇政府代表群众,来聊城大学送锦旗——“一心为民办实事,情深似海难相忘”,发自肺腑的十四个字,表达了乡亲们对第一书记的感激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