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部门快讯

以胡杨精神铸支教初心:聊城大学第八批援疆实习支教团探访刀郎胡杨林场

  金秋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刀郎胡杨林场,百万亩胡杨缀满金辉,于苍穹之下擎起生命的壮阔。2025年11月2日,聊城大学第八批援疆实习支教团成员走进这片“沙漠脊梁”的栖息地,开展以“追寻胡杨风骨,践行青春使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这场跨越山海的精神之旅,让支教团成员在与千年胡杨的深度对话中,感悟生命风骨,坚定支教初心。

  对话胡杨:见其形,悟其魂

  初入刀郎胡杨林场,百万亩胡杨缀满金辉,于苍穹之下擎起生命的壮阔。澄澈湖水倒映着虬曲枝干与金黄叶片,构成一幅戈壁水乡的灵动画卷。支教团成员沿湖漫步,近距离观察水上胡杨的生长姿态——虬曲的枝干扎根湖底,金黄的叶片在风中摇曳,既有水乡的温婉,更藏着大漠的坚韧。在胡杨步道上,支教团成员们踏着沙砾穿行林间,两旁胡杨或挺拔如剑刺向苍穹,或盘曲如龙紧拥大地,裸露的根系在贫瘠土壤中顽强延展。“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句镌刻在边疆大地上的生命箴言,在指尖触摸斑驳树皮的瞬间,化作可感的精神信仰,震撼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

  胡杨精神:在支教沃土扎根生长

  半小时的徒步之旅,是一场精神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胡杨扎根戈壁的韧劲,恰是支教团成员边疆坚守的生动写照。初到麦盖提时,语言隔阂曾让课堂陷入僵局,文化差异也曾带来适应挑战。但正如胡杨在绝境中深扎根系,支教团成员以“不屈服”的勇气攻坚克难,如胡杨般把根扎在三尺讲台,把心留在边疆大地——有人顶风沙早出晚归,将课本知识化为孩子眼中的星光;有人深夜伏案钻研,让胡杨精神走进课堂;更有人用肢体的温度焐热边疆寒夜,在各族学生求知的眼神中找到坚守的意义。这种“逆境中扎根、风沙中挺立”的品格,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支教实践中愈发厚重。

  以舞传情:鲁疆情谊绽放林间

  从望塔上俯瞰,整片胡杨林如金色海洋,壮阔得让人动容。下来后, 支教团音舞学院的队员们索性在塔前空地起舞--自编自演的《花儿为什么那样红》旋律响起,明快的节奏踏响沙砾,舒展的舞姿与苍茫胡杨相映。山东的热忱、边疆的风情,在舞步中交融;掌声在枝叶间穿 梭,鲁疆情也像胡杨根系般,悄悄在这片土地扎了根。这舞蹈,是胡杨坚韧精神的诠释,更让青春朝气与援疆温情,久久萦绕在林间。

  传承风骨:青春力量扎根西部

  此次实践活动,让胡杨精神真正融入支教团的精神血脉。胡杨以“扎深根”的定力抵御风沙,以“守初心”的执着滋养绿洲,恰是援疆支教工作的生动写照——远离故土的牵挂、教学攻坚的挑战、文化交融的探索,都需要如胡杨般的坚韧与担当。正如支教团成员李萌菲所言:“以前总说‘坚守’,直到见了胡杨,才真正懂了这两个字的重量。”

  胡杨为师,在感悟精神中坚定信念,在践行责任中书写青春。未来,支教团成员将带着这份精神回到岗位:像胡杨般扎根讲台,以坚韧应对挑战,用热忱浇灌教育。他们相信,胡杨风骨不会褪色,青春力量终将在西部大地上,续写更多温暖的故事,让千年传承的精神火炬,在边疆教育的沃土上薪火相传,绽放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审核  肖佃军 吉平)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